CN1313515A - 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 - Google Patents

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13515A
CN1313515A CN00117918A CN00117918A CN1313515A CN 1313515 A CN1313515 A CN 1313515A CN 00117918 A CN00117918 A CN 00117918A CN 00117918 A CN00117918 A CN 00117918A CN 1313515 A CN1313515 A CN 13135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angular pyramidal
solid angle
reflective elements
face
shar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1179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65214C (zh
Inventor
三村育夫
滨田丰
高桥岳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Carbide Industries 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Carbide Industries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Carbide Industries Co Inc filed Critical Nippon Carbide Industries 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3135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35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6521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6521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12Reflex reflectors
    • G02B5/122Reflex reflectors cube corner, trihedral or triple reflector type
    • G02B5/124Reflex reflectors cube corner, trihedral or triple reflector type plural reflecting elements forming part of a unitary plate or sheet

Abstract

一种结构新颖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这种反射板的结构可以其中安排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呈最紧密堆积状态,该对反射元件通过几乎垂直地相交的三个侧面分隔开。这对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共享一个基面,底面是一个共用的面,该共用的面包括这对反射元件的一侧的侧面之基面,和这对反射元件的另一侧的侧面之基面,这对反射元件具有形状彼此不同的面对的侧面,并且从底面直到元件的顶点的高度是互不相同的。

Description

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
本发明涉及具有新颖结构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具体来说,本发明涉及其中的具有新颖结构的三角锥形的反射元件安排成紧密堆积状态的一种立体角逆向反射板。
更加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由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下面称之为三角锥形的反射元件,或只称之为元件)组成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用于包括汽车和摩托车的牌照板在内的符号、服装和救生衣的安全材料、符号板的标记、以及可见光、激光、和红外射线的反射式传感器的反光器。
还要更加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中的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安排成紧密堆积状态以伸向共用的底平面(S-S′)上的一侧,这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由几乎相互垂直相交的三个侧面(面a1、b1、c1;面a2、b2、c2;………)被分块,因为具有基本上对称横截面的V形槽是相互相交的;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是通过共用一个基面(x)而配合成对的,底面(S-S′)是一个共用的平面,它包括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以及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共用的基面(x)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并且从底面(S-S′)直到顶点的高度彼此不同。
还要更加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中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由几乎相互垂直相交的三个侧面(面a1、b1、c1;面a2、b2、c2;…)被分块,因为具有基本上对称横截面的V形槽是相互相交的;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在基本上相同的但方向彼此相差180度的不同的光轴和一个垂直线之间形成一个角θ(下面还称之为光轴的倾角)。
向一个光源反射入射光的逆向反射板至今已是众所周知的,利用其逆向反射特性的逆向反射板广泛地用在上述领域。特别是,利用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逆向反射理论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例如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比在逆向反射中利用微型玻璃珠的常规的逆向反射板优越得多,并且由于立体角逆向反射板的优秀的逆向反射性能使它的应用目标年复一年地在拓宽。
然而,虽然在垂直于板的平面的一个轴(穿过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的轴线距三个面等距分开,所说的这三个面构成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并且相交成90度的角)和入射光之间形成一个角度(下面称这个角为入射角)时常规公知的三角锥形逆向反射元件表现出优秀的逆向反射性,但这个逆向反射性随着入射角的增加迅速变坏(即,入射角性能变差)
然而,进入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光面对的角度小于满足内部全反射条件的临界角(αc),这个临界角由构成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的透明介质的折射率和没有完全在元件的界面上反射而穿透进入元件后面的空气的折射率之间的比值确定。因此,使用三角锥形逆向反射元件的逆向反射板总是有入射角性能变差的缺点。
然而,因为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能够在元件的几乎整个表面沿光的入射方向反射光,所以逆向反射光不会大角度发散,这是因为它的球面象差不同于微型玻璃珠反射元件的球面象差的缘故。
然而,逆向反射光的小的分散角度在实践中却容易引起麻烦,当从一辆汽车的前灯发出的光在一个交通符号上逆向反射时,逆向反射光几乎不能达到例如在距入射光的轴线远的位置的驾驶员处。尤其是当汽车和交通信号之间的距离减小时,上述的麻烦就会更加频繁地发生,因为在光线的入射轴和连接驾驶员和反射点的轴线(观察轴)之间形成的角度(观察角)在不断增加的缘故(即,观察角性质变差)。
对于上述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尤其是对于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的入射角性能或观察角性能,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出过许多建议,并且已经完成了各种改进和研究。
例如,Jungersen的美国专利第2481757号就公开了一种逆向反射板及其制造方法,这种逆向反射板是通过在一个薄板上各种形状的逆向反射板构成的。然而,据所描述的,在上述美国专利中公开的三角锥形的反射元件是一个其中的顶点位于一个基础三角形的中心并且光轴不倾斜的三角锥形的反射元件,和一个其中的顶点不在基础三角形中心的三角锥形的反射元件,从而可以向一个适宜的汽车有效地反射光。
进而,据所描述的,三角锥形的反射元件的尺寸,即元件的深度,是1/10英寸(2540微米)或更小。进而,在这个美国专利的图15中表示出一个三角锥形的反射元件,它的光轴在正的方向(+)倾斜,对此后面再作描述。光轴的这个倾斜的角度θ估计为6.5°,这个角度是从所示的三角锥形的反射元件的基础三角形的长边和短边之间的比获得的。
然而,上述的Jungersen的美国专利没有公开在这个发明的附图中表示的极小的三角锥形的反射元件,或者说这个美国专利没有公开一个三角锥形的反射元件为了表现出优秀的观察角度性能和入射角性能所必须有的尺寸或光轴倾角。
进而,Stamm的美国专利第3712706公开了一种逆向反射板,其中在一个薄板上安排了一个所谓的等边的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这个逆向反射元件的基础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因此使它们的底面在一个公共的平面上成为紧密堆积状态。Stamm的美国专利解决了一系列问题:逆向反射性变差、小于内部全反射条件的角度的光穿过元件之间的界面进入因此不能由在反射元件的反射表面上的真空淀积的金属(如铝)逆向反射、镜面反射入射光、和增加入射角。
然而,因为在一个反射侧面上设置反光镜层以改进在上述的Stamm建议中的大角度性能,所以容易产生所得到的逆向反射板的外观变暗、或者用于反光镜层的金属(如铝或银)由于水或空气的进入而发生氧化因而反射率经常降低之类的问题。况且,全然没有描述按照光轴的倾角改善大角度性能的措施。
然而,Hoopman的欧洲专利第137736B号描述了一种逆向反射板,其中在一个薄板上安排一对倾斜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它的基础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两个元件彼此旋转相差180度,并且它们的底面安排有一个共用的平面内呈紧密堆积状态。上述专利中描述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光轴在这个说明书中描述的负方向(-)倾斜,并且表示出:倾角范围在7度和13度之间。
进而,还有Szczech的美国专利第5138488号公开了一种逆向反射板,其中在一个薄板上安排倾斜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它们的每个底面都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因此使它们的底面在一个共用的平面上呈紧密堆积状态。在这个美国专利中,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光轴沿由两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共用的一个侧面的方向发生倾斜,所说的两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是通过相互面对(即下面要提到的正(+)和负(-)方向成对设置,并且倾角约为2度到5度,并且规定:每个元件的尺寸范围在25微米和100微米之间。
然而,在和上述专利对应的欧洲专利第548280B1号的情况下,据所描述的,光轴是倾斜的,从而使包括成对的元件的一个共用的侧面在内并且垂直于一个共用的平面的一个面和一个元件的顶点之间的距离(p)不等于一个元件的光轴与这个共用的面相交的一个点和垂直面之间的距离(q),并且光轴的倾角范围在约为2度和5度之间,一个元件的从这个共用平面直到一个元件的顶点的高度范围在25和100微米之间。
如以上所述,在Szczech的欧洲专利第548280B1号的情况下,一个光轴的倾角范围在+2度和+5度之间(含+2度和+5度在内),以及在-2度和-5度之间(含-2度和-5度在内)。但在上述的Szczech的美国专利和欧洲专利的实施例的情况下,所公开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光轴倾角只有-8.2度、-9.2度.和-4.3度,其元件高度(h)只有87.5微米。
Jungersen的美国专利第2481757号、Stamm的美国专利第3712706号、Hoopman的欧洲专利第137736B1号、Szczech的美国专利第5138488号和欧洲专利第548280B1号的共同点是用作光的入射和反射的芯部的三角锥形的反射元件的底面都在同一个面上,相互面对的一对元件分别具有相似的形状,并且元件的高度彼此相等。由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构成的每个逆向反射板的入射角性能很差,所说的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的底面存在在这个相同的面上,即每个逆向反射板的缺点是:当向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入射的光的入射角增加时,逆向反射光的亮度迅速下降。
作为改进观察角度性能的一种尝试,Appeldorn等人的日本专利公开出版物No.143502/1988的正式公告公开了一种尝试:为了通过用金刚石刀具或类似物从三个方向切割一个平板的表面并且形成相交在一点的V形槽制造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棱镜模具,通过从垂直于平直的板的方向略微倾斜V形槽的对称面、并使切割角略微偏离正常值、并且切割V形槽,从而形成多个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组,并且对于按照元件组由模具形成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的反射光要提供一点发散性。这样获得的一对反射元件具有大体相似的形状,并且具有大体上相同高度的元件共享一个底部,并且形成一个其中的元件相互转动相差180度的形状。
通过Appeldorn等人建议的方法得到的逆向反射板可能是它的入射角性能和观察角度性能在某种程度上都得到改善的逆向反射板。然而,需要极其复杂的操作和极高的精度与技能。
况且,包括一个非对称的逆向反射元件对的逆向反射元件组件也是公知的,在这个非对称的逆向反射元件对中三个方向的V形槽不相交在一个点上。
例如,Gubela的国际专利出版物公告No.94/14091(WO94/14091)公开了一种独特的逆向反射体和它的形成方法,用于通过减小这个逆向反射体的非逆向反射表面来提供逆向反射光的大角度特性。这个逆向反射体是通过设置一个六角棱锥并且对称地安排两个等边三角锥(D1-C1-H1及D2-C2-E2)构成的;所说的六角棱锥的底面对于当如图5和6所示的两个方向的V形槽彼此相交成60度角时形成的一个菱形底面的中心部分来说是一个等边六角形(A0-D1-E1-B0-E2-D2);所说的两个等边三角锥的底是等边三角形,所说的两个等边三角锥的高度彼此相等。在中央六角棱锥的六个侧面中,三个侧面(面d1、d2、d3,和面e1、e2、e3)每隔一个侧面就形成两组在每个延伸的面上垂直相交的逆向反射棱锥的侧面。
因此,在Gubela公告中描述的逆向反射体的情况下,另一个方向的V形槽(E1-E1和D2-E2)不穿过由四个V形槽(A0-C1,B0-C2,A0-C2,B0-C1)形成的一个菱形(A0-C1-B0-C2)的顶点,并且距另一个方向的V形槽的顶点(H0)的偏移值等于这个菱形的长对角线的长度的25%(即,在图5和6中,由虚线表示的在C1-C1、E1-E1、B0-H0、E2-E2、和C2-C2之间的间隔彼此相等,并且是在C1-C1和C2-C2之间的间隔的1/4)。借此,在菱形中形成一对等边的三角锥和一个六角棱锥,这两个三角锥具有相同的高度并且是对称的,这个六角棱锥的底面是一个等边三角形(A0-D1-E1-B0-E2-D2)。然而,在这个公告中没有对由这个发明规定的逆向反射元件组件作出任何描述和建议。
况且,对于从Gubela公告中描述的六角棱锥的底面方向的逆向反射光,必然发生的情况是,从第一个入射面反射的光只在每隔一个面的上述面上发生重复反射。如果第二个或第三个反射面是一个除上述面以外的面,则光不会发生逆向反射,而是要穿过这个面或者发散。因此,期望对于改进由于反射光的分散产生的观察角度性能有某种效果。然而,对于入射角性能的改进是全然没有希望的,入射角性能必然变得极差。
然而,国际专利出版物公告第WO95/11470号(美国专利说明书第5600484号)、国际专利出版物公告第WO95/11463号(美国专利说明书第5721640号)、国际专利出版物公告第WO95/11465号(美国专利说明书第5557836号和第5564870号)公开了一种由一个逆向反射元件组件构成的逆向反射体,逆向反射元件组件由不对称的V形槽封闭,这个不对称的V形槽的一个侧壁的角度几乎垂直于或接近于一个基础底面,并且还公开了这种逆向反射体的制造方法,以改进逆向反射性能和大角度性能。
如在上述的国际专利出版物公告中公开的,对于Benson等人的逆向反射体进行切割,以使另一个方向的倾斜的V形槽不穿过由两个方向的倾斜的V形槽形成的菱形基础形状之间的相交点,这些菱形基础形状可以由各种各样的反射元件构成,其中包括没有任何逆向反射性的元件,为此可以改变两个方向的V形槽的交角、深度、V形槽角、槽的数目、V形槽倾角的度数,并且可以改变另一个方向的V形槽的偏移位置、槽的数目、深度、V形槽角、和V形槽倾角的度数。
然而,据所表示的,因为Benson等人的逆向反射体是一个非对称的V形槽,其中的V形槽的侧面是倾斜的,几乎垂直于基础底面;其基础是由两个方向的V形槽形成的菱形的中部形状穿过如图2所示的左右不对称的形状,并且由所说的这个中部形状形成的反射侧面在图2中包括面a2和b2。然而,按照现有技术的中部形状是由如图1所示的对称的V形槽形成的,要形成的反射侧面是一对所说的面(面a1和b1,和面a2和b2)。
对于这些逆向反射元件组件,在V形槽两侧相互面对的反射元件的光轴是朝同一个方向取向的,这是因为这个组件的形状决定的。例如,即使对于光轴倾斜的反射元件,光轴的倾斜也在同一个方向。因此,可以期望按照由于反射元件类型的变化引起的反射光的发散现象对于观察角度性能略加改进。从入射角性能的观点出发,这种反射元件组件有极高的方向性,借此可以期望在光轴倾斜方向具有优秀的入射角性能。然而,这种组件在其它方向的入射角性能不可避免地是很差的。
一般来说,下面是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所要求的基本光学特性:高的亮度特性,如由从这个板的前部入射的光的反射光亮度表示的反射亮度幅度;和大的角度性能。然而,对于大的角度性能,要求有三种性能:观察角度性能、入射角性能、和旋转角性能。
如以上所述,任何逆向反射板都包括常规公知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这种逆向反射板有一个很低的入射角性能,并且没有令人满意的观察角度性能。然而,本发明的发明人等人意外地发现,有可能改善一种逆向反射板的入射角性能,这种逆向反射板由一个后三角锥形的反射元件构成,其中具有基本上对称横截面的V形槽相交,并且借此,安排由三个侧面(面a1、b1、和c1;面a2、b2、c2;……)被分块的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以使所说的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在一个共用的底面(S-S′)上向一侧伸出呈紧密堆积状态,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共享一个底(X)并且安排成对,底面(S-S′)是一个共用的面,这个共用的面包括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和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具有形状彼此不同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从这个基面的底面(S-S′)直到顶点的高度彼此不同。
在描述本发明之前,下面先要描述常规的公知技术。
图7和8表示用于说明按照现有技术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一个顶视图和一个剖面图,以便比较常规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和本发明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
在图7中,从反射元件的底面和共享基面(x、x、……),上凸出的三角锥形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组安排在一个共用的底面(S-S′)上呈紧密堆积状态,成为相互面对的元件对,从而使这些元件相对于和共用的底面(S-S′)垂直的一个平面(Lx-Lx′)几乎是对称的,所说的共用的底面(S-S′)包括由这些元件共享的基面(x、x、……),并且元件的高度彼此相等。
然而,图8表示图7中所示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组中的一对反射元件。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光轴(H1-Q1和H2-Q2)沿相互相反的方向自垂直平面(Lx-Lx′)倾斜,使得下述垂线与底面(S…S’)的交点(P1和P2)直至由这对元件共用的基面(x,x…)的距离(p1和p2)和光轴与底面的交点(Q1和Q2)直至由这对元件共享的基面(x、x、…)的距离(q1和q2)之间的差为正值(+);所说的垂线从这对元件的顶点(H1和H2)延伸到一个底面(S-S′)。这些元件相互面对,通过共用一个基面(x)成为彼此转动180度的光学相似形状,并且两个三角锥形的反射元件的高度(h1和h2)彼此相等。
下面通过适当参照附图更加具体地描述本发明。
图9和10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操作方式的顶视图和剖面图。
图9表示本发明的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其中安排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呈紧密堆积状态,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通过几乎垂直地相互相交的三个侧面(面a1、b1、c1;面a2、b2、c2;…)被分块,因为具有基本上对称的横截面的V形槽是彼此相交的,从而使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在一个共用的底面(S-S′)上伸向一侧,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共享一个基面(x)并且配合成对,底面(S-S′)是一个共用的面,这个共用的面包括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一侧的侧面(面a1的a2)的基面(z和z),和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另一侧的侧面(面b1的b2)的基面(y和y),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具有形状彼此不同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并且从基面(S-S’)直到顶点的高度(hx1和hx2)是互不相同的。
图10表示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中当假定:从一个底面(Sx-Sx′)直到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x1,所说的底面(Sx-Sx′)包括由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R1和R2)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共享的基面(x、x、…),并且,从一个共用的底面(S-S′)直到顶点(H1)的高度是hyz1,所说的底面(S-S′)包括两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和这个元件的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那么hx1大于hyz1,并且从底面(Sx-Sx′)直到顶点(H1)的高度hx1大于从底面(Sx-Sx′)直到顶点(H2)的高度hx2。在这种情况下,形成基面(x)的一个V形槽要使高度比hx1/hyz1保持在范围1.05到1.5,hx1变得大于hyz1,并且上述的V形槽要比形成另一个基面(y和z)的V形槽深。
还有,图11和12表示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它们是从图9和10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组中选出来的。
图11和12表示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其中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具有大体上光学上相似的形状,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由几乎垂直相互相交的三个侧面(面a1、b1、c1;面a2、b2、c2;…)分开,这是因为具有基本上对称的横截面的V形槽相交的缘故,因此在基本上相同的但方向彼此相差180度的光轴和一个垂线之间形成一个角度(θ)。
图11和12所示的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具体来说具有下述特征:
<1>在图11和12所示的方式的情况下,底面(S-S′)和底面(Sx-Sx′)没有保持在同一水平,而是底面(Sx-Sx′)比底面(S-S′)更深些,其中所说的底面(S-S′)包括两个所说逆向反射元件R1和R2的面a1和a2的基面(z、z…)以及面b1和b2的基面(y、y…),并且所说的底面(Sx-Sx′)包括由两个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面c1和c2共享的基面(x、x…)。
<2>两个逆向反射元件R1和R2的面对的面c1和c2的面积彼此不同,对于一个V形槽的位置(x)提供一个偏差,以使面c1的面积大于面c2的面积。
而且,图11和12中所示的方式表示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R1和R2),其中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R1和R2)的光轴具有基本上相同的但方向彼此相差180度的倾角(θ),并且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一侧元件(R1)的光轴(t1)沿距离(q1)和距离(p1)之间的差(q1-p1)为正(+)的方向倾斜;所说的距离(q1)是从这个光轴(t1)和共用底面(S-S′)的交点(Q1)一直到一个平面(Lx-Lx′)的距离,所说的平面(Lx-Lx′)包括由这个元件对共享的基面(x)并且垂直于共用的底面(S-S′);所说的距离(p1)是从元件的顶点(H1)延伸到共用的底面(S-S′)的一个垂线和底面(S-S′)的交点(P1)一直到垂直平面(Lx-Lx′)的距离。然而,对于高度和元件(R1)不同的另一侧的元件(R2),它的光轴(t2)沿距离(q2)和距离(p2)之间的差(q2-p2)为正(+)的方向倾斜;所说的距离(q2)是从这个光轴(t2)和共用底面(S-S′)的交点(Q2)一直到一个平面(Lx-Lx′)的距离,所说的平面(Lx-Lx′)包括由这个元件对共享的基面(x)并且垂直于共用的底面(S-S′);所说的距离(p2)是从元件的顶点(H2)延伸到共用的底面(S-S′)的一个垂线和底面(S-S′)的交点(P2)一直到垂直平面(Lx-Lx′)的距离。这些元件的光轴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倾角(θ),但方向彼此相差180度。
图13-15表示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
图13和15表示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中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由几乎垂直相互相交的3个侧面(面a1、b1、c1;面a2、b2、c2;…)分开,这是因为具有基本上对称的横截面的V形槽相互相交的缘故,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具有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所说的侧面(面c1和c2)的形状彼此不同,并且它们的从共用的底面(S-S′)一直到顶点(H1和H2)的高度也是彼此不同;所说的底面(S-S′)包括一对逆向反射元件的一侧的底面(面a1的a2)的基面(z和z)和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
图15表示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R1和R2),其中当假定:从一个底面(Sx-Sx′)直到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x1,所说的底面(Sx-Sx′)包括由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R1和R2)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共享的基面(x、x、…),并且,从一个共用的底面(S-S′)直到两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yz1,所说的底面(S-S′)包括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和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那么hx1小于hyz1,并且从共用的底面(Sx-Sx′)直到顶点(H1)的高度hx1大于从底面(Sx-Sx′)直到另一个顶点(H2)的高度hx2。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每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要保持高度比hx1/hyz1在范圉0.67到0.95,hx1小于hyz1,形成基面(x)的一个V形槽要比形成另一个基面(y和z)的V形槽浅。
图14表示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中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由几乎垂直相互相交的三个侧面(面a1、b1、c1;面a2、b2、c2;…)分开,这是因为具有基本上对称的横截面的V形槽相互相交的缘故,因此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在基本上相同的但方向彼此相差180度的光轴和一个垂线之间形成一个角度(θ)。
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R1和R2)的面对的面(面c1和c2)的共用的基面(x),从而使所说的共用的基面(x)穿过分开的位置(A2和B2),而不会穿过由另外的两个基面(y和z)形成的菱形底面(A0-C1-B0-C2)的一组对应的交点(A0和B0),可以在两个逆向反射元件(R1和R2)的另外的对应交点(C1和C2)之间的距离的±2%到±20%的范围内正确选择线段(A0-B0)和线段(A2-B2)之间的距离(偏差值)。结果,从底面(Sx-Sx′)直到顶点(H1和H2)的高度(hx1和hx2)是彼此不同的,况且两个面对的侧面(C1:J1-J2-K2-K1-H1)和另一个侧面(C2:J2-H2-K2)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并且逆向反射元件(R1)的面(c1)变得大于另一个逆向反射元件(R2)的面(c2)然而,本发明的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具有基本上相同的但方向彼此相差180度的光轴倾角(θ),并且允许;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一侧元件(R1)的光轴(t1)沿距离(q1)和距离(p1)之间的差(q1-p1)为负(-)的方向倾斜;所说的距离(q1)是从这个光轴(t1)和共用底面(S-S′)的交点(Q1)一直到一个平面(Lx-Lx′)的距离,所说的平面(Lx-Lx′)包括由这个元件对共享的基面(x)并且垂直于共用的底面(S-S′);所说的距离(p1)是从元件的顶点(H1)延伸到共用的底面(S-S′)的一个垂线和共用的底面(S-S′)的交点(P1)一直到垂直平面(Lx-Lx′)的距离(下面,称这种方式为负倾角(-)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然而,对于高度和元件(R1)不同的另一侧的元件(R2),它的光轴(t2)沿距离(q2)和距离(p2)之间的差(q2-p2)为负(-)的方向倾斜;所说的距离(q2)是从这个光轴(t2)和共用底面(S-S′)的交点(Q2)一直到一个平面(Lx-Lx′)的距离,所说的平面(Lx-Lx′)包括由这个元件对共享的基面(x)并且垂直于共用的底面(S-S′);所说的距离(p2)是从元件的顶点(H2)延伸到共用的底面(S-S′)的一个垂线和底面(S-S′)的交点(P2)一直到垂直平面(Lx-Lx′)的距离。这些元件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光轴倾角(θ),但方向彼此相差180度。
然而,图16-18表示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的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
图16-18表示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中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由几乎垂直相交的三个侧面(面a1、b1、c1;面a2、b2、c2;…)分开,这是因为具有基本上对称的横截面的V形槽相互相交的缘故,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具有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所说的侧面(面c1和c2)的形状彼此不同,并且它们的从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R1和R2)的共用的底面(S-S′)一直到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和H2)的高度也是彼此不同。
图18表示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R1和R2),其中当假定:从一个底面(Sx-Sx′)直到两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x1,所说的底面(Sx-Sx′)由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R1和R2)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共享,并且,从一个共用的底面(S-S′)直到两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yz1,所说的底面(S-S′)包括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和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那么hx1等于hyz1,并且从共用的底面(Sx-Sx′)直到顶点(H1)的高度hx1大于从底面(Sx-Sx′)直到另一个顶点(H2)的高度hx2。
图17表示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中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由几乎垂直相互相交的三个侧面(面a1、b1、c1;面a2、b2、c2;…)分开,这是因为具有基本上对称的横截面的V形槽相交的缘故,因此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在基本上相同的但方向彼此相差180度的光轴和一个垂线之间形成一个角度(θ)。
在图16-18这种方式的情况下,形成两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两个面对的面(面c1和c2)的共用的基面(x),从而使所说的共用的基面(x)从由另外的两个基面(y和z)形成的菱形底面(A0-C1-B0-C2)的一组对应的交点(A0和B0)穿过位置(A2和B2),而不会穿过交点(A0和B0)。因此,可以在两个另外的对应交点(C1和C2)之间的距离的±2%到±20%的范围内正确选择线段(A0-B0)和线段(A2-B2)之间的距离(偏差值)。结果,从两个元件(R1和R2)的共用的底面(S-S′)直到顶点(H1和H2)两个元件的高度是彼此不同的,况且两个面对的侧面(c1:A2-B2-H1)和另一个侧面(c2:A2-H2-B2)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和面积。
在图17所示的这对元件的情况下,形成一些V形槽,这些V形槽形成这两个元件的面对的面的共用的基面(x)和其它的基面(y和z),从而使高度hx1和hyz1彼此相等。因而,元件(R1)的另一个侧面(a1和b1)是通过形成另一个元件(R2)的侧面(a2和b2)的V形槽(y和z)切开的,并且可以形成对于逆向反射没有贡献的侧面(A0-A2-H1和B0-B2-H1)。
然而,图18所示的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具有基本上相同的但方向彼此相差180度的光轴倾角(θ),并且进而,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一侧元件(R1)的光轴(t1)沿距离(q1)和距离(p1)之间的差(q1-p1)为正(+)的方向倾斜;所说的距离(q1)是从这个光轴(t1)和共用底面(S-S′)的交点(Q1)一直到一个平面(Lx-Lx′)的距离,所说的平面(Lx-Lx′)包括由这个元件对共享的基面(x)并且垂直于共用的底面(S-S′);所说的距离(p1)是从元件的顶点(H1)延伸到底面(S-S′)的一个垂线和底面(S-S′)的交点(P1)一直到垂直平面(Lx-Lx′)的距离。然而,对于高度和元件(R1)不同的另一侧的元件(R2),它的光轴(t2)沿距离(q2)和距离(p2)之间的差(q2-p2)为正(+)的方向倾斜;所说的距离(q2)是从这个光轴(t2)和共用底面(S-S′)的交点(Q2)一直到一个平面(Lx-Lx′)的距离,所说的平面(Lx-Lx′)包括由这个元件对共享的基面(x)并且垂直于共用的底面(S-S′);所说的距离(p2)是从元件的顶点(H2)延伸到共用的底面(S-S′)的一个垂线和底面(S-S′)的交点(P2)一直到垂直平面(Lx-Lx′)的距离。虽然这些元件的光轴的倾角方向彼此相差180度,但这些元件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光轴倾角(θ)。
然而,图19示出了一个本发明另一模式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
然而,图19表示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中安排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呈紧密堆积状态,以便能够在一个共用的底面(S-S′)上伸向一侧,所说的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图14表示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中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由几乎垂直相交的三个侧面(面a1、b1、c1;面a2、b2、c2;…)被分块,这是因为具有基本上对称的横截面的V形槽相交的缘故,因此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共享一个基面(x),共用的底面(S-S′)是一个共用的面,这个共用的面包括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一侧的侧面(面a1的a2)的基面(z和z),和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另一侧的侧面(面b1的b2)的基面(y和y),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共享具有形状彼此不同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的基面(x),并且从基面(S-S′)直到顶点的高度(hx1和hx2)是互不相同的。
在图19中,形成V形槽的基面(x、x、x…),以使它们不和穿过由另外两个基面(y和z)形成的一个菱形底面的一组相应的交点的线(x0、x0、x0…)对齐,而是穿过分开的位置,并且将在V形槽的线(x0)和基面(x)之间的距离(偏差值)安排在线(x0、x0、x0…)的左边和右边,每隔一个V形槽(x、x、x…)一个x0、x0、x0…)。结果,在左边和右边形成相同数目的元件,这个元件具有直到顶点的大的高度,并且可以形成在左边和右边的光学性质一致的一种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
在形成本发明的一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一个方向的V形槽(x、x、x…)之间的间距是和通过两组基面(y和y,z和z)在另外两个方向形成的菱形底面(A0-C1-B0-C2)的一组相应的交点之间的距离一致的。通过对于V形槽(x、x、x…)之间的间距提供一点偏差,有可能提供要产生的一个偏差值{例如,对于一个V形槽的基面(x)的线段(A0,B0)和线段(A2,B2)之间的距离。然而,当V形槽(x、x、x…)的切割重复进行时,这个偏差值缓慢地成比例地增加到V形槽的数目。结果,有可能缓慢地改变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R1和R2的非对称性)。
一般来说,当光线穿过一个极小的孔时,按照衍射效应光线要发散散开,其强度反比于孔的面积。这种光的发散对于和光源(前灯)位置分开的观察者(驾驶员)来说可以改善反射光的可视性(改善观察角度性能)。对于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透过光线的小孔指的是被三个侧面(面a1、b1、和c1;或a2、b2、c2)封闭的另一个面(元件的底面),并且这个面的面积正比于元件的高度而变。当元件的高度变小时,小孔的面积亦减小。因此,当衍射效应增加时,反射光的发散也随之增加。按照基于符合光跟踪方法的计算机模拟的计算,当元件的高度变为50微米或更小时,反射光的发散增加。然而,过小的元件尺寸将要降低在光入射的前方的逆向反射强度。
对于本发明的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从共用的底面(Sx-Sx′)直到两个元件(R1和R2)的高度(hx1和hx2)是彼此不同的。因此,左和右元件可能具有彼此不同的小孔面积,高度小的元件按照衍射效应可以获得逆向反射光的发散。于是,改善了观察角度性能。但对于高度大的这个元件,衍射效应并不过分大,仍可维持逆向反射强度。因此,有可能获得整体来看在观察角度性能和反射强度这两个方面都很优秀的一种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
而且,按照本发明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如图9-10以及图13-15所示,有可能获得其中面对的左和右元件具有彼此不同高度的一种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因此有可能获得其中的从左边和右边入射的光线的逆向反射特性彼此不同的新型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在图9和10中右侧安排的一组大高度的元件的每个光轴向右倾斜,因此在右侧方向表现出优秀的逆向反射特性,在图9和10中左侧安排的一组小高度的元件的每个光轴向倾斜,因此在右侧方向和左侧方向都表现出优秀的观察角度性能。
本发明的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光轴(t1)沿距离(q1)和距离(p1)之间的差(q1-p1)为正(+)的方向或负的方向倾斜;所说的距离(q1)是从这个光轴(t1)和共用底面(S-S′)的交点(Q1)一直到一个平面(Lx-Lx′)的距离,所说的平面(Lx-Lx′)包括由这个元件对共享的基面(x)并且垂直于共用的底面(S-S′);所说的距离(p1)是从元件的顶点(H1)延伸到底面(S-S′)的一个垂线和底面(S-S′)的交点(P1)一直到垂直平面(Lx-Lx′)的距离;从而,在光轴(t1)和垂线之间形成的角度(θ)0.5度到12度,优选的为0.6度到10度,更加优选的为0.6度到1.5度。结果,因为光轴是倾斜的,所以即使对于大的入射角,逆向反射亮度也不易变差。
如图9-12所示,当假定:从一个底面(Sx-Sx′)直到两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x1,所说的底面(Sx-Sx′)包括由本发明的每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R1和R2)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共享的基面(x、x、x…),并且,从一个共用的底面(S-S′)直到顶点(H1)的高度是hyz1,所说的底面(S-S′)包括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和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那么就可以获得光学特性的各种改进,这是因为形成了hx1明显大于hyz1的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因而hx1/hyz1保持在范围1.05到1.5或优选的为1.07到1.4的缘故。
可以实现这些改进的原因是hx1明显大于hyz1,因此和其中的hx1等于hyz1的现有技术的面对的面(图11中的面c1和c2)相比,有可能增加面c1的面积,尤其是,以几乎垂直于面c1的角度入射的光,换言之,对于一个大的入射角,因为面c1的面积增加了,所以入射角性能得到明显的改进。
而且,对于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尤其是当元件的光轴沿距离(p)和(q)之间的差(q-p)为正的方向倾斜时,按照面c1的面积的增加得到的光学特性的改进最为明显。
当倾斜具有一个不倾斜的光轴的正常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因而上述的(q-p)为正时,出现的缺点是:具有共用的基面(x)的侧面(c1和c2)的面积变得小于具有不倾斜的光轴的元件的面c1和c2的面积,并且光线发生三面反射和逆向反射的几率减小了。然而,对于在三个面对的侧面(图14中的面c1和c2)上进行反射并有效地发生逆向反射的入射光线,这三个侧面的面积最好彼此相等。然而,对于hx1和hyz1彼此相等的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因为具有一个共用的基面的侧面(c1和c2)的面积当倾角增加时变得小于另外两个面(a1和b1,a2和b2)的面积,所以减小了上述的光线在三个面上发生反射和逆向反射的几率。因此,不仅前方的入射光的逆向反射性能(前方反射亮度)降低了,而且当入射角增加时的逆向反射性能(进入倾度)也降低了。
然而,在本发明中,和上述情况相反,当光轴倾斜因而(q-p)变负时,入射角性能得以改善。但倾斜一个元件的光轴使得(q-p)变负时将出现如下缺点:具有共用的基面(x)的侧面(c1和c2)的面积变得比倾斜之前的这些侧面的面积大得多,因此光线在三个面上反射和逆向反射的几率减低了。
形成本发明的具有负倾角的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使得当假定:从一个底面(Sx-Sx′)直到两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x1,所说的底面(Sx-Sx′)包括由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共享的基面(x、x、x…),并且,从一个共用的底面(S-S′)直到顶点(H1)的高度是hyz1,所说的底面(S-S′)包括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和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那么,hx1明显小于hyz1,比例hx1/hyz1保持在范围0.67到0.95,或优选的为0.71到0.93。因而,可以获得各种光学特性的改进。
可以实现这些改进的原因是hx1明显小于hyz1,因此和其中的hx1等于hyz1的现有技术的侧面c1相比,有可能减小面c1的面积。
而且,对于本发明,优选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具有这样的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其中从一个共用的底面(Sx-Sx′)直到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和H2)的距离()的范围在30和400微米之间,更加优选的是在50和200微米之间,特别优选的是在60和100微米之间,所说的共用的底面(Sx-Sx′)包括伸出底面(Sx-Sx′)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基面(x、x、…)。
当上述反射元件的任何一个高度(hx1和hyz1)小于30微米时,逆向反射光的发散过大,这是由反射元件的一个小孔面积决定的衍射效应引起的,从而使逆向反射性能变差。但并不推荐任何一个高度(hx1和hyz1)超过400微米的情况,这是因为板的厚度过大、不可能获得柔性板的缘故。
而且,在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R1和R2)的三个反射侧面之间形成的角度(棱锥的顶角;a1-b1面顶角,b1-c1面顶角,和c1-a1面顶角,或a2-b2面顶角,b2-c2面顶角,和c2-a2面顶角)大体上是相互垂直的。然而,这些角不总是准确地相互垂直的。优选的作法是,使棱锥的顶角和直角有一个极小的角度偏差,以改善观察角度性能。通过使棱锥的顶角有一个极微小的角度偏差,有可能使从所得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逆向反射的光正确的发散,并且改善观察角度性能。
作为提供角度偏差的一种方法,即切割形成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三个方向的V形槽(x、y、和z),有可能通过左右对称地提供至少一个方向的V形槽的角度距形成直角的棱锥的角度的极小偏差的方式对这个槽进行切割。通过使用左右对称的切割工具,可以实现提供偏差的方法。
作为提供角度偏差另一种方法,即切割形成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三个方向的V形槽(x、y、和z),有可能通过左右不对称地提供至少一个方向的V形槽的角度距形成直角的棱锥的角度的极小偏差的方式对这个槽进行切割。通过使用左右不对称的切割工具或略微有一点倾斜的工具,可以实现提供偏差的方法。
于是,通过提供一个V形槽的角度距形成直角的棱锥的顶角的极小偏差,有可能对于一个棱锥的顶角(a1-b1面顶角,b1-c1面顶角,和c1-a1面顶角,或a2-b2面顶角,b2-c2面顶角,和c2-a2面顶角)提供距一个直角(90.00度)的极小的角度偏差。借此,有可能使从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反射的光距完全的逆向反射方向有一个正确的发散。一个V形槽的角度偏差最好使至少一个棱锥的顶角距90.00度有一个极小的偏差,这个角度偏差的范围为±(0.01度到0.4度),优选的范围是±(0.001度到0.2度)。
制造本发明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的通用方法可以是:形成下凹形状的所说的板,其形状和上述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形状相反,使用在一个金属带上设置的呈紧密堆积状态立体角模注的模具,在所说的模具上加热并且加压其光学透明性和均匀性都很优秀的柔性的合适的树脂板,向树脂板反向传递模具的形状。
例如在Stamm的美国专利第3712706号中详细地公开了立体角模具的典型制造方法,本发明也可以使用符合上述方法的方法。
具体来说,例如,使用尖角约为73.4度到81.0度的硬质刀具(例如金刚石刀具或碳化钨刀具)来形成微棱锥的基体,从而可确定每个方向的重复间距、槽深度(例如,hx1和hyz1,以及hx2和hyz2)、和对应于最终要形成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形状相互相交的角度;切割V形的平行槽,使槽的深度(hx1和hyz1,以及hx2和hyz2)相互相等,槽的横截面在一个经光滑研磨的基本部件上基本上是对称的;然后以一个重复的间距(在图9和11中的线x的重复间距)在第三方向(x方向)切割V形的平行槽,以便在y方向和z方向之间等分相交角的补角(在这种情况下,称锐角为“相交角”),同时又不通过在y方向和z方向形成的槽的交点;在本发明的情况下,允许将x方向槽的深度(hx1和hx2)的值设定为y和z方向槽的深度(hyz1和hyz2)。然而,优选的作法是,将x方向槽的深度(hx1和hx2)的值设定为小于或大于y和z方向槽的深度。
在本发明的优选方式的情况下,在y和z方向的重复间距范围在100和810微米之间,槽的深度(hyz1和hyz2)范围在50和400微米之间,相交角范围在43度和45度之间,x方向的槽的深度(hx1和hx2)范围在75和600微米之间。
优选的作法是,用作微棱锥的基体的基本部件的金属的维氏硬度(JIS Z 2244)为350或更大,特别优选的是,维氏硬度为380或更大。具体来说,可以列出以下金属:非晶形铜、电沉积镍、和铝。作为合金基的材料,可以列出下列材料:铜锌合金(黄铜)、铜锡锌合金、镍钴合金、镍锌合金、和铝合金。
然而,上述的基本材料还可以使用合成树脂。进而,作为基本材料,优选地使用玻璃转化温度等于或大于150℃、特别优选的是等于或大于200℃、并且维氏硬度(JIS Z 2245)等于或大于70、特别优选的是等于或大于75的合成树脂,这是因为不容易发生这样的树脂在切割中软化因此树脂难以切割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使用下列材料之一: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基树脂、聚丁烯-邻苯二甲酸酯基树脂、聚碳酸酯基树脂、聚甲基-异丁烯酸酯基树脂、聚酰亚氨基树脂、聚丙烯酸酯基树脂、聚醚砜基树脂、聚醚-酰亚胺基树脂、和纤维素-三乙酸酯基树脂。
然后,通过电成型基体的表面,在获得的微棱锥基体上形成一个金属膜。从基体的表面上除去这个金属膜,就有可能制造出一个金属模具,用于形成本发明的三角锥形的反射板。
例如,在包含按重量计60%的硫酸的温度约为40℃的水溶液中通入约为10安培/分米2的电流,一般来说就可以完成电成型操作。将电成型层的成型速率设定为例如0.02毫米/小时或更小,就能够很容易地获得一个均匀的电成型层。对于成型速率大于0.02毫米/小时的成型速率,容易发生的问题是表面平滑性受损,在电成型层中会产生有缺陷的部分。
因此,可以重复使用从棱锥基体制造的第一代电成型模具,以此作为用来制造第二代电成型模具的一个电成型主体。因而,有可能从一个棱锥基体制造多个电成型模具。
精确地切割多个电成型模具,然后利用这些电成型模具,为此将这些电成型模具按照最终的模具尺寸组合并接合起来,用于模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微棱锥板。这个接合方法可以使用简单的拼接切割端的方法,或者使用焊接组合的接合部的方法,例如通过电子束焊接、YAG激光焊机、或二氧化碳气体激光焊接。
一个组合的电成型模具可以当作合成树脂模具用来模注合成树脂。合成树脂模注方法可以利用压注方法或喷注方法。
压注方法可以通过插入一个成型的薄壁镍电成型模具实现,其中:合成树脂板有一个预定的厚度,在预定的温度下加热在压注机内用作缓冲部件的厚度约为5毫米的硅橡胶板,在10%到20%模注压力的压力下预热它们30秒钟,然后在180℃到250℃的温度下并在10到30千克/厘米2的压力下加热并加压约2分钟。在此之后,将它们冷却到室温并且释放压力,从而获得一个模注的棱锥。
然而,例如,可以获得一个连续的板状产品,为此要:接合通过上述方法形成的厚度约为5毫米的薄壁电成型模具以产生一个环带模具,在一对辊轮上调节并转动这个环带模具,这对辊轮包括一个加热辊和一个冷却辊,向位于板形的加热辊上的环带模具提供熔化的合成树脂,通过一个或多个硅辊轮加压并模注这个板,然后在一个冷却辊上冷却这个模注的板到转化温度或更低的温度,从环带模具上除去模注的板。
下面,参照表示这种实施方式的剖面图的图20描述本发明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的优选结构的实施方式。
在图20和21中,符号1指的是一个表面保护层,2是一个印刷层,3是用于夹持反射元件的一个夹持体层,4是反射元件层,5是一个支撑层和一个反射元件层,6是一个空气层,7是一个粘结剂层,8是一个支撑层,9是一个粘结层,10是一个分隔材料层,11是入射光,12是一个镜像反射层。
在图20中,符号4指的是一个反射元件层,在反射元件层4上安排本发明的三角锥形的反射元件(R1和R2)呈紧密堆积状态,3代表用于夹持反射元件的一个夹持体层,11指的是光入射方向。反射元件层4和夹持体层3一般统一成一体5。然而,也允许将层4和3相互叠置起来。还可能按照逆向反射板的目的和使用环境在本发明的逆向反射板上形成以下各层:表面保护层1、用于向观察者交换信息或为逆向反射板着色的一个印刷层2、用于实现一个密封结构以防止湿气进入反射元件层的背面的一个粘结剂层7、用于支撑粘结剂层7的支撑层8、以及用于粘结逆向反射板到其它结构的一个粘结层9和一个松脱衬层10。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照相凹版印刷、丝网印刷、或喷墨打印将印刷层2固定在表面保护层1和夹持体层3之间、或固定到表面保护层1之上、或固定到反射元件层4的反射面(实际上是侧面)上。
可以使用任何一种材料来构成反射元件层4和夹持体层3,只要这种材料满足柔性要求就成,这是本发明的一个目的。然而,最好使用具有透光性和光的均匀性的材料。作为本发明可以使用的材料,可以列出下述材料:聚碳酸酯树脂、氯乙烯树脂、(甲基)丙烯酸酯树脂、环氧树脂、苯乙烯树脂、聚酯树脂、氟树脂、烯烃树脂(如聚乙烯树脂或聚丙烯树脂)、纤维素基树脂、和尿聚氨酯树脂。然而,为了改善耐气候特性,可以使用紫外吸收剂、光稳定剂、和抗毒剂,或者单独地使用它们,或者组合地使用它们。进而,在这些材料中还可以包含:各种有机颜料、无机颜料、荧光颜料、染料、和荧光染料作为着色剂。
表面保护层1可以使用和逆向反射元件层4所用的相同的树脂。然而,为了改善耐气候特性,可以使用紫外吸收剂、光稳定剂、和抗毒剂,或者单独地使用它们,或者组合地使用它们。然而,在树脂中还可以包含:各种有机颜料、无机颜料、荧光颜料、染料、和荧光染料作为着色剂。
对于本发明的反射元件层,通用的作法是在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背面设置一个空气层6,以便增加满足内部全反射的临界角。为了防止出现诸如由于在使用条件下和金属腐蚀情况下湿气渗入引起的临界角减小之类的问题,优选的作法是通过粘结剂层7密封反射元件层4和支撑层8。
密封方法可以使用以下公开的方法之一:美国专利第3190178号、第4025159号、日本实用新型公开出版物第28669/1975号。粘结剂层7可以使用以下树脂之一:(甲基)丙烯酸酯树脂、聚酯树脂、醇酸树脂、和环氧树脂。接合方法可以正确使用以下公知的方法之一:热融合树脂接合方法、热固树脂接合方法、紫外固化树脂接合方法、和电子束固化树脂接合方法。
可以在支撑层8的整个表面上施加本发明使用的粘结剂层7,或者通过例如印刷方法有选择地将这个粘结剂层7固定到与逆向反射元件层接合的一个接合点上。
作为构成支撑层8的材料,可以使用构成逆向反射元件层的树脂、可在膜、纤维、布中成形的通用树脂、以及不锈钢或铝的金属箔或金属板,或者单独地使用它们,或者组合地使用它们。
对于粘结层9,可以正确地使用一种公知的材料,粘结层9用于固定本发明的逆向反射板到一个金属板、木板、玻璃板、或塑料板和用于粘结层的分隔材料层10上。上述的粘结可以使用压敏粘结剂、热敏粘结剂、和交联粘结剂。压敏粘结剂可以使用以下的粘结剂之一:聚丙烯酸酯粘结剂之一,它是通过使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二-乙基己酯、丙烯酸异辛酯、或丙烯酸壬酯与丙烯酸或乙酸乙烯酯共聚合获得的;硅树脂基粘结剂;和橡胶基粘结剂。
下面参照图21描述本发明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的另一种优选结构的实施方式,图21表示这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剖面图。
在图21中,将一个金属镜反射层12固定到一个反射元件4的表面,而且,使粘结层和分隔材料层直接与金属镜反射层12接触并叠置。这种方式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不需要空气层,因为它是按照平面镜反射理论对光进行逆向反射的,因此不需要粘结剂层或支撑层。
本发明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允许借助于真空沉积、化学涂敷、或溅射在反射元件4的表面上形成由金属制成的金属镜反射层12,所说的金属例如有铝、铜、银、或镍。在形成金属镜反射层12的方法当中,使用铝的真空沉积方法是优选的,因为有可能降低真空沉积的温度,因而在真空沉积步骤中使逆向反射元件的热变形最小,而且使金属镜反射层12的色调亮度最大。
一种用于铝的金属镜反射层12的连续真空沉积系统包括一个真空容器、一个退绕机、一个卷绕机、和一个加热器;所说的真空容器能够保持约为7-9×10-4毫米汞高的真空度;所说的退绕机用于退绕棱锥原始板,所说的原始板由两层构成,例如在真空容器中固定的一个基片板和在基片板表面上光的入射侧叠置的一个表面保护层;所说的卷绕机用于卷绕真空沉积的棱锥的原始板;所说的加热器能够在一个石墨坩锅中通过一个电加热器熔化铝。把按重量计纯度为99.99%或更大的纯铝粉末放入一个石墨坩锅中,并且在350到360伏交流电压、115-120安培电流、和30-70米/分钟的处理速率下熔化所说的铝粉末,并且通过铝原子的真空沉积在逆向反射元件的表面上形成金属镜反射层12,其厚度例如为800到2000埃。
下面,按照实施例更加具体地描述本发明。
图1表示在现有技术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中一个中间形状的顶视图和侧视图,这个中间形状的基本形状是菱形,是通过两个方向的V形槽形成的;
图2表示在所引用的实例(美国专利第5600484号)所示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中的一个中间形状的顶视图和侧视图,这个中间形状的基本形状是菱形,是通过两个方向的V形槽形成的;
图3表示现有技术的一个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的顶视图和侧视图;
图4表示在所引用的实例(美国专利第5600484号)所述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视图和侧视图;
图5现有技术的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对的顶视图;
图6是图5中的元件的一个剖面图;
图7是现有技术的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组的顶视图;
图8是图7中元件组的剖面图;
图9是本发明的具有正的倾角的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组的顶视图;
图10是图9中的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组的剖面图;
图11是图9中的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组的顶视图;
图12是图11中的元件组的剖面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具有负的倾角的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组的顶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对的顶视图;
图15是图14中的元件组的剖面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另一种方式的具有正的倾角的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组的顶视图;
图17是图16中的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对的顶视图;
图18是图17中的元件组的剖面图;
图19是本发明的下一种方式的具有正的倾角的棱锥装配面的顶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的剖面图;
图21是本发明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的另一个优选结构的剖面图;
图22是一个曲线图,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形成的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板的逆向反射系数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和
图23是一个曲线图,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和比较例形成的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板的逆向反射系数和观察角之间的关系。
<实施例1>
在一个100毫米的方形黄铜板上切出多组V形的平行槽,槽的y和z方向的的断面形状是对称的,对于所说黄铜板的表面通过使用尖角为71.52度的金刚石刀具按照快速切削方法以重复的图案进行平滑的切削,使得在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重复间距为210.88微米,V形槽的深度为100微米,在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相交角为58.76度。
在此之后,通过使用尖角为68.53度的金刚石刀具以重复的图案切削x方向的V形平行槽,x方向的V形槽的x方向的剖面形状是对称的,使得在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重复间距为214.92微米,V形槽的深度为115微米,并且距连接平行于一条线的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两个交点的这条线的偏差值为11微米,从而形成一个基体,其中的多个凸起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组在一个黄铜板上安排成紧密堆积状态。
至于这样形成的一对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从一个顶点(H1)到底面(Sx-Sx′)的高度(hx1)是115微米,从一个顶点(H2)到底面(Sx-Sx′)的高度(hx2)是100微米,从一个顶点(H1)到底面(S-S′)的高度(hyz1)是100微米,从一个顶点(H2)到底面(S-S′)的高度(hyz2)是85微米。而且,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的光轴倾角θ分别等于+1度,构成反射元件的三个侧面的棱锥角分别等于90度。
通过使用上述的黄铜基体和浓度为55%的镍-氨基磺酸酯溶液,用电成型方法制作由镍制成的一个反向的下凹的直角模具。使用上述模具,在模注温度为200℃、模注压力为50公斤/厘米2的条件下,加压模注厚度为200微米的聚碳酸酯树脂板(Mitsubishi工程塑料公司制造的“Iupilon Sheet H3000”),然后在加压状态下冷却到30℃,然后将其取出,形成一个聚碳酸酯树脂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在它的表面上安排多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呈紧密堆积状态。
<实施例2>
和实施例1的情况类似,按照快速切削方法以重复的图案切出多组V形的平行槽,槽的y和z方向的的断面形状是对称的,使得在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重复间距为164.18微米,V形槽的深度为80微米,在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相交角为50.68度。
在此之后,通过使用尖角为64.66度的金刚石刀具以重复的图案切削x方向的V形平行槽,x方向的V形槽的x方向的剖面形状是对称的,使得在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重复间距为191.84微米,V形槽的深度为92微米,并且距连接平行于一条线的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两个交点的这条线的偏差值为10微米,从而形成一个基体,其中的多个凸起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组在一个黄铜板上安排成紧密堆积状态。
至于这样形成的一对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从一个顶点(H1)到底面(Sx-Sx′)的高度(hx1)是92微米,从一个顶点(H2)到底面(Sx-Sx′)的高度(hx2)是80微米,从一个顶点(H1)到底面(S-S′)的高度(hyz1)是80微米,从一个顶点(H2)到底面(S-S′)的高度(hyz2)是68微米。而且,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的光轴倾角θ分别等于+8度,构成反射元件的三个侧面的棱锥角分别等于90度。
而且,按照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形成一个聚碳酸酯树脂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在它的上边安排多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呈紧密堆积状态,这些元件的支撑层的厚度约为150微米。
<实施例3>
和实施例1的情况类似,按照快速切削方法以重复的图案切出多组V形的平行槽,槽的y和z方向的的断面形状是对称的,使得在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重复间距为218.2微米,V形槽的深度为110微米,在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相交角为64.66度。
在此之后,通过使用尖角为78.53度的金刚石刀具以重复的图案切削x方向的V形平行槽,x方向的V形槽的x方向的剖面形状是对称的,使得在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重复间距为204.08微米,V形槽的深度为100微米,并且距连接平行于一条线的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两个交点的这条线的偏差值为10微米,从而形成一个基体,其中的多个凸起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组在一个黄铜板上安排成紧密堆积状态。
至于这样形成的一对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从一个顶点(H1)到底面(Sx-Sx′)的高度(hx1)是100微米,从一个顶点(H2)到底面(Sx-Sx′)的高度(hx2)是110微米,从一个顶点(H1)到底面(S-S′)的高度(hyz1)是100微米,从一个顶点(H2)到底面(S-S′)的高度(hyz2)是90微米。而且,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的光轴倾角θ分别等于-8度,构成反射元件的三个侧面的棱锥角分别等于90度。
而且,按照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形成一个聚碳酸酯树脂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在它的上边安排多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呈紧密堆积状态,这些元件的支撑层的厚度约为150微米。
<比较例>
和实施例1的情况类似,按照快速切削方法以重复的图案切出多组V形的平行槽,槽的y和z方向的的断面形状是对称的,使得在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重复间距为210.88微米,V形槽的深度为100微米,在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相交角为58.76度。在此之后,通过使用尖角为68.53度的金刚石刀具以重复的图案切削x方向的V形平行槽组,x方向的V形槽的重复间距为214.92微米,V形槽的深度为100微米,从而形成一个基体,其中的多个凸起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组在一个黄铜板上安排在封闭的状态。
至于这样形成的一对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从顶点(H1和H2)到底面(Sx-Sx′)的高度(hx1和hx2)是100微米,从顶点(H1和H2)到底面(S-S′)的高度(hyz1和hyz2)也是100微米。而且,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的光轴倾角θ分别等于+1度,构成反射元件的三个侧面的棱锥角分别等于90度。
而且,按照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形成一个聚碳酸酯树脂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在它的上边安排多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呈紧密堆积状态,这些元件的支撑层的厚度约为150微米。
<比较例2>
和实施例1的情况类似,按照快速切削方法以重复的图案切出多组V形的平行槽,槽的y和z方向的的断面形状是对称的,使得在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重复间距为218.2微米,V形槽的深度为100微米,在y和z方向的V形槽之间的相交角为64.66度。在此之后,通过使用尖角为78.53度的金刚石刀具以重复的图案切削x方向的V形平行槽组,x方向的V形槽的重复间距为204.08微米,V形槽的深度为100微米,从而形成一个基体,其中的多个凸起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组在一个黄铜板上安排在紧密堆积状态。
至于这样形成的一对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从顶点(H1和H2)到底面(Sx-Sx′)的高度(hx1和hx2)是100微米,从顶点(H1和H2)到底面(S-S′)的高度(hyz1和hyz2)也是100微米。而且,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的光轴倾角θ分别等于-4度,构成反射元件的三个侧面的棱锥角分别等于90度。
而且,按照和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形成一个聚碳酸酯树脂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在它的上边安排多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呈紧密堆积状态,这些元件的支撑层的厚度约为150微米。
表1表示出对于上述实施例1-3和比较例1-2形成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的逆向反射系数获得的值(逆向反射的单位是cd/lx*m2)。
逆向反射系数是按照在JIS Z8714-1995中规定的“逆向反射体光学特性测量方法”所定义的测量方法测量的,测量中设定了观察角和入射角的下述组合:0.2度/5度、0.2度/15度、0.2度/15度、0.2度/30度、0.33度/5度、和1.0度/5度。
为了考察对于实施例1-3以及比较例1-2形成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的入射角性能,保持观察角为一个恒定值0.2度不变,并且改变入射角为5度、15度、30度、和40度,从而就可以测量样品的逆向反射系数。图22表示入射角和在此入射角下的逆向反射系数之间的关系,x轴代表入射角,y轴代表在每个入射角下的逆向反射系数。
而且,为了考察对于实施例1-3以及比较例1-2形成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的观察角度性能,保持入射角为一个恒定值5度不变,并且改变观察角为0.2度、0.33度、1.0度,从而就可以测量样品的逆向反射系数。图23表示观察角和在此观察角下的逆向反射系数之间的关系,x轴代表观察角,y轴代表在每个入射角下的逆向反射系数,y轴是一个对数坐标轴。
如在表1和图22及23中所示,对于实施例1-3形成的本发明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在大的入射角,特别是在40度的入射角,逆向反射系数得到明显的改善,而且在大的观察角,逆向反射系数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对于比较例1或2形成的现有技术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在入射角为40度时,或者观察角为1.0度时,亮度明显下降。
        表1(单位是cd/lx*m2)
观察角度 入射角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比较例1 比较例2
 0.2度 5度 1182  1085  1176  1026  1086
 0.2度 15度 1104  1082  927  1003  883
 0.2度 30度 951  864  879  894  771
 0.2度 40度 457  384  387  124  210
 0.33度 5度 453  391  417  364  310
 1.0度 5度 129  167  210  92  88

Claims (14)

1.一种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中以紧密堆积的状况安排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通过几乎垂直地相交的三个侧面(面a1、b1、c1;面a2、b2、c2;…)被分块,因为具有基本上对称的横截面的V形槽是彼此相交的,从而使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在一个共用的底面(S-S′)上伸向一侧,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通过共享一个基面(x)配合成对,底面(S-S′)是一个共用的面,这个共用的面包括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一侧的侧面(面a1的a2)的基面(z和z),和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另一侧的侧面(面b1的b2)的基面(y和y),这对共享基面(x)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具有形状彼此不同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并且从底面(S-S′)直到元件的顶点的高度是互不相同的。
2.权利要求1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特征在于: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具有大体上光学上相似的形状,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由几乎垂直相交的三个侧面(面a1、b1、c1;面a2、b2、c2;…)被分块,这是因为具有基本上对称的横截面的V形槽相交的缘故,因此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在基本上相同的但方向彼此相差180度的光轴和一个垂线之间形成一个角度(θ)。
3.权利要求1或2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特征在于:当假定:从一个底面(Sx-Sx′)直到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x1,所说的底面(Sx-Sx′)包括由每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共享的基面(x、x、…),并且,从一个共用的底面(S-S′)直到顶点(H1)的高度是hyz1,所说的底面(S-S′)包括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和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那么包含的一个三角锥形的直角逆向反射元件的hx1基本上等于hyz1。
4.权利要求1或2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特征在于:当假定:从一个底面(Sx-Sx′)直到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x1,所说的底面(Sx-Sx′)包括由每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共享的基面(x、x、…),并且,从一个共用的底面(S-S′)直到顶点(H1)的高度是hyz1,所说的底面(S-S′)包括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和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那么包含的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hx1明显不同于hyz1。
5.权利要求1、2、和4任一项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特征在于:当假定:从一个底面(Sx-Sx′)直到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x1,所说的底面(Sx-Sx′)包括由每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共享的基面(x、x、…),并且,从一个共用的底面(S-S′)直到顶点(H1)的高度是hyz1,所说的底面(S-S′)包括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和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那么包含的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hx1明显大于hyz1。
6.权利要求1、2、和4任一项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特征在于:当假定:从一个底面(Sx-Sx′)直到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x1,所说的底面(Sx-Sx′)包括由每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共享的基面(x、x、…),并且,从一个共用的底面(S-S′)直到顶点(H1)的高度是hyz1,所说的底面(S-S′)包括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和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那么包含的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hx1大于hyz1,使得hx1/hyz1保持在范围1.05到1.5内。
7.权利要求1、2、和4任一项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特征在于:当假定:从一个底面(Sx-Sx′)直到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x1,所说的底面(Sx-Sx′)包括由每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共享的基面(x、x、…),并且,从一个共用的底面(S-S′)直到顶点(H1)的高度是hyz1,所说的底面(S-S′)包括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和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那么包含的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hx1大于hyz1,使得hx1/hyz1保持在范围1.07到1.4内。
8.权利要求1或2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特征在于:当假定:从一个底面(Sx-Sx′)直到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x1,所说的底面(Sx-Sx′)包括由每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共享的基面(x、x、…),并且,从一个共用的底面(S-S′)直到顶点(H1)的高度是hyz1,所说的底面(S-S′)包括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和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那么包含的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hx1明显小于hyz1。
9.权利要求1、2和8任一项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特征在于:当假定:从一个底面(Sx-Sx′)直到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x1,所说的底面(Sx-Sx′)包括由每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共享的基面(x、x、…),并且,从一个共用的底面(S-S′)直到顶点(H1)的高度是hyz1,所说的底面(S-S′)包括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和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那么包含的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hx1小于hyz1,使得hx1/hyz1保持在范围0.67到0.95内。
10.权利要求1、2和8任一项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特征在于:当假定:从一个底面(Sx-Sx′)直到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x1,所说的底面(Sx-Sx′)包括由每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共享的基面(x、x、…),并且,从一个共用的底面(S-S′)直到顶点(H1)的高度是hyz1,所说的底面(S-S′)包括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和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那么包含的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hx1小于hyz1,从而hx1/hyz1保持在范围0.71到0.93内。
11.权利要求1-10中任何一个所述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特征在于:当假定:一对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的面对的侧面(面c1和c2)通过共享一个基面(x)配对,从一个共用底面(S-S′)直到一个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的顶点(H1)的高度是hyz1,所说的共用底面(S-S′)包括这对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的一侧的侧面(面a1和a2)的基面(z和z)和另一侧的侧面(面b1和b2)的基面(y和y),并且从另一个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的共用的底面(S-S′)直到顶点(H2)的高度是hyz2,hyz1/hyz2的范围在1.05和2.0之间(含1.05和2.0二者在内)。
12.权利要求11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特征在于:hyz1/hyz2的范围在1.07和1.8之间(含1.07和1.8二者在内)。
13.权利要求1-12中任何一个所述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这对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由几乎垂直相交的三个侧面(面a1、b1、c1;面a2、b2、c2;…)被分块,这是因为具有基本上对称的横截面的V形槽相交的缘故,其中这对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元件在基本上相同的但方向彼此相差180度的光轴和一个垂线之间形成角度(θ),这对元件的一个光轴(t1)沿距离(q1)和距离(p1)之间的差(q1-p1)为正(+)或为负(-)的方向倾斜;所说的距离(q1)是从这个光轴(t1)和共用底面(S-S′)的交点(Q1)一直到一个平面(Lx-Lx′)的距离,所说的平面(Lx-Lx′)包括由这个元件对共享的基面(x)并且垂直于共用的底面(S-S′);所说的距离(p1)是从元件的顶点(H1)延伸到共用的底面(S-S′)的一个垂线和共用的底面(S-S′)的交点(P1)一直到垂直平面(Lx-Lx′)的距离,从而使光轴(t1)和垂线之间形成的角度(θ)为0.5度到12度。
14.权利要求1-12中任何一个所述的三角锥形的立体角逆向反射板,其特征在于:在所包括的三角锥形的逆向反射元件中,在光轴(t1)和穿过元件的顶点(H1和H2)的垂线之间形成的角度(θ)在正(+)方向或负(-)方向倾斜,使得角度(θ)的范围为0.6度和10度之间(含0.6度和10度两者在内)。
CNB001179187A 2000-03-15 2000-05-30 三角锥形的立体角反光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521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72279/2000 2000-03-15
JP2000072279A JP3468418B2 (ja) 2000-03-15 2000-03-15 三角錐型キユーブコーナー型再帰反射シート
JP72279/00 2000-03-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13515A true CN1313515A (zh) 2001-09-19
CN1265214C CN1265214C (zh) 2006-07-19

Family

ID=185907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1791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65214C (zh) 2000-03-15 2000-05-30 三角锥形的立体角反光片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4) US6318866B1 (zh)
EP (1) EP1136847B8 (zh)
JP (1) JP3468418B2 (zh)
CN (1) CN1265214C (zh)
CA (1) CA2340599C (zh)
DE (1) DE60021165T2 (zh)
HK (1) HK1041051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9022C (zh) * 2002-10-16 2007-11-14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反射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0370493C (zh) * 2002-07-08 2008-02-20 日本电石工业株式会社 内部照明标记
CN104603648A (zh) * 2011-11-01 2015-05-06 艾利丹尼森公司 可操纵的多方向棱镜群反向反射片材
CN105555608A (zh) * 2013-09-19 2016-05-04 黑拉许克联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照明装置
CN107561612A (zh) * 2017-10-17 2018-01-09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反光膜及其应用以及栅线结构和太阳能面板
CN109965460A (zh) * 2019-04-10 2019-07-05 海宁市金潮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反光挂扣及篷布
CN111247460A (zh) * 2017-08-29 2020-06-05 艾利丹尼森公司 用于基于投影机的显示系统的回射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456611C (en) * 2001-08-09 2010-09-21 Nippon Carbide Kogyo Kabushiki Kaisha Retroreflective device
DE10216579A1 (de) * 2002-04-14 2003-10-23 Sen Hans-Erich Gubela Weitwinkelsensorsystem mit Tripelreflektor und Herstellung der Werkzeuge
KR100968103B1 (ko) * 2002-07-08 2010-07-06 닛뽕 카바이도 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내부 조명 표지
US6902280B2 (en) * 2002-12-17 2005-06-07 Avery Dennison Corporation Tri-level cube corner ruling
WO2004081619A2 (en) 2003-03-06 2004-09-2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amina comprising cube corner elements and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US7156527B2 (en) 2003-03-06 2007-01-02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Lamina comprising cube corner elements and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NL1023737C2 (nl) * 2003-06-24 2004-12-28 Klaus Herbert Gunter Wenger Lichtverdelende optische folie.
US7201485B1 (en) 2003-08-15 2007-04-10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Corner cube retroreflector
JP4152861B2 (ja) * 2003-10-27 2008-09-1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コーナーキューブリフレクタ、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反射型表示装置
EP1698915B1 (en) 2003-12-02 2014-11-12 Nippon Carbide Kogyo Kabushiki Kaisha Triangular pyramid type cube corner retro-reflection article having curved reflection side surface
CN100445777C (zh) * 2003-12-02 2008-12-24 日本电石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弯曲的反射侧面的三棱锥型立体角回复反射物品
WO2005059605A1 (ja) 2003-12-17 2005-06-30 Kaneka Corporation 再帰性反射シートとその再帰性反射シートに用いられるフィルム
JP5009491B2 (ja) * 2004-05-11 2012-08-22 出光興産株式会社 液晶バックライト装置用プリズム一体型光拡散板
US20060101977A1 (en) * 2004-11-15 2006-05-18 Namiki Seimitsu Houseki Kabushiki Kaisha Diamond scriber
PL1879057T3 (pl) 2005-04-11 2011-08-31 Nippon Carbide Kogyo Kk Folia odblaskowa z nadrukowanym obrazem
US7905611B1 (en) * 2006-04-17 2011-03-15 Bourget Anthony J Vehicle having underside reflector
JP5203190B2 (ja) * 2006-06-06 2013-06-05 日本カーバイド工業株式会社 キューブコーナー型再帰反射物品
CN101506694B (zh) * 2006-08-22 2012-10-03 日本电石工业株式会社 三棱锥型立方角回射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1420829B (zh) * 2007-10-25 2011-09-21 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金属外壳及其制作方法
CN101456667B (zh) * 2007-12-10 2011-12-2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棱镜片的制造方法
KR100970741B1 (ko) * 2008-02-04 2010-07-16 이강훈 광 파이프
EP2360498B1 (en) * 2008-12-08 2020-07-15 Nippon Carbide Industries Co., Inc. Retroreflective article
US8511840B2 (en) 2009-05-11 2013-08-20 Nippon Carbide Industries Co., Inc. Hexagonal cube corner retroreflective article
WO2011053419A2 (en) * 2009-09-29 2011-05-05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ly transmissive substrate having a fiducial mark and methods of aligning optically transmissive substrates
GB201117058D0 (en) * 2011-10-04 2011-11-16 Qinetiq Ltd Infrared transparent film
KR101896935B1 (ko) * 2011-12-22 2018-09-1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휘도 및 내구성 향상을 위한 재귀반사구조체 및 그 형성 방법
US20140169968A1 (en) * 2012-12-13 2014-06-1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 for a wind turbine
JP2016513031A (ja) * 2013-02-11 2016-05-12 オラフォル アメリカズ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キューブコーナー反射体およびその方法
CN107710052B (zh) 2015-06-12 2020-05-22 日本电石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
WO2017156448A1 (en) * 2016-03-11 2017-09-14 Mirraviz, Inc. Customized reflection profiles for retro-reflective display system optimization
KR101966851B1 (ko) 2017-03-06 2019-04-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장식 부재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EP3594016A4 (en) 2017-03-06 2020-03-18 LG Chem, Ltd. DECORATIVE ELEME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ECORATIVE ELEMENT
DE102018207452A1 (de) 2018-05-15 2019-11-21 Audi Ag Reflektor für ein Fahrzeug zur Darstellung zumindest eines Symbols, Fahrzeug sowie Herstellungsverfahren
US11001979B2 (en) 2018-08-13 2021-05-11 Vergence Automation,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ltrawide entrance angle reflective articles for use with autonomous vehicle machine vision systems
US11762133B1 (en) 2018-09-13 2023-09-19 Vergence Automation, Inc. Retroreflective materials and articles incorporating near-ideal total internal retroreflective elements
CN115835943A (zh) 2020-08-27 2023-03-21 奥拉光学系统有限合伙公司 微棱镜逆反射模具、片材和制品以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80447A (en) 1945-07-31 Optical reflecting material
US2310790A (en) 1943-02-09 Optical reflecting material
GB441319A (en) 1933-12-21 1936-01-16 Gustave Leray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light reflectors
US2481757A (en) 1945-05-23 1949-09-13 Thoger G Jungersen Optical reflecting material
US3190178A (en) * 1961-06-29 1965-06-22 Minnesota Mining & Mfg Reflex-reflecting sheeting
US3712706A (en) 1971-01-04 1973-01-23 American Cyanamid Co Retroreflective surface
US3830682A (en) * 1972-11-06 1974-08-20 Rowland Dev Corp Retroreflecting signs and the like with novel day-night coloration
USRE29396E (en) 1975-02-18 1977-09-13 Amerace Corporation Pin having nonaligned cube axis and pin axis and bundle of such pins
US4025159A (en) 1976-02-17 1977-05-24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Cellular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US4349598A (en) 1976-12-01 1982-09-14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High incidence angle retroreflective material
US4498733A (en) * 1982-07-02 1985-02-12 Amerace Corporation Reflector structure
AU560276B2 (en) 1983-09-12 1987-04-0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Cube-corner retroreflective articles
US4588258A (en) 1983-09-12 1986-05-13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Cube-corner retroreflective articles having wide angularity in multiple viewing planes
MX169129B (es) 1984-08-10 1993-06-22 Amerace Corp Metodo para producir construcciones de lamina de estructura laminada retrorreflejante del tipo de esquinas de cubo y el producto obtenido con el mismo.
US4897136A (en) 1985-11-18 1990-01-30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Method of making encapsulated-lens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US5064272A (en) 1985-11-18 1991-11-1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Encapsulated-lens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and method of making
US4775219A (en) * 1986-11-21 1988-10-04 Minnesota Mining & Manufacturing Company Cube-corner retroreflective articles having tailored divergence profiles
US4801193A (en) * 1988-03-04 1989-01-31 Reflexite Corporation Retroreflective sheet material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US5264063A (en) * 1990-05-16 1993-11-23 Reflexite Corporation Method for making flexible retroreflective sheet material
US5138488A (en) 1990-09-10 1992-08-11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Retroreflective material with improved angularity
DE4242264C2 (de) 1992-12-15 1994-09-22 Gubela Sen Hans Erich Körper oder Bauteil mit einer Mikrodoppeltripel aufweisenden Oberfläche sowi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derartigen Körpers oder Bauteils
US5376431A (en) * 1993-05-12 1994-12-27 Reflexite Corporation Retroreflective microprism sheeting with silver/copper reflecting coating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EP0724738B1 (en) * 1993-10-20 2000-05-10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Asymetric cube corner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DE69429924T2 (de) * 1993-10-20 2002-08-22 Minnesota Mining & Mfg Direktmechanisch hergestellter stufenstrukturierter retroreflektiver würfelecken-körper und herstellungsverfahren
DE69428450T2 (de) 1993-10-20 2002-05-16 Minnesota Mining & Mfg Vielfach strukturierter würfelecken-körper
US5600484A (en) 1993-10-20 1997-02-04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Machining techniques for retroreflective cube corner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5450235A (en) * 1993-10-20 1995-09-12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Flexible cube-corner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US6258443B1 (en) * 1994-09-28 2001-07-10 Reflexite Corporation Textured retroreflective prism structures and molds for forming same
US5565151A (en) * 1994-09-28 1996-10-15 Reflexite Corporation Retroreflective prism structure with windows formed thereon
WO1996010197A1 (en) * 1994-09-28 1996-04-04 Reflexite Corporation Retroreflective tilted prism structure
US6206525B1 (en) * 1994-09-28 2001-03-27 Reflexite Corporation Miniature micro prism retroreflector
WO1996042024A1 (en) * 1995-06-09 1996-12-27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Retroreflective cube corner article having scalene base triangles
CN1106252C (zh) * 1995-07-28 2003-04-23 日本电石工业株式会社 微棱镜母型
US5706132A (en) * 1996-01-19 1998-01-06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Dual orientation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CA2169807C (en) * 1996-02-19 1999-09-07 Italo Caroli Reflex pin with adjusted angle
US5840405A (en) * 1996-04-30 1998-11-24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Glittering cube-corner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CN1125994C (zh) * 1996-10-18 2003-10-29 日本电石工业株式会社 三角锥型立体角型循环反射板
US5854709A (en) * 1997-06-24 1998-12-29 Stimsonite Corporation Chameleonic cube corners
US5889615A (en) * 1997-06-27 1999-03-30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Dual axis retroreflective articles
US5898523A (en) * 1997-07-02 1999-04-27 Minnesota Mining & Manufacturing Company Tiled retroreflective sheeting composed of highly canted cube corner elements
US5981032A (en) * 1997-07-02 1999-11-09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Retroreflective cube corner sheeting mold and sheeting formed therefrom
JP3580999B2 (ja) 1997-11-17 2004-10-27 日本カーバイド工業株式会社 三角錐型キューブコーナー再帰反射シート
US6036322A (en) * 1997-12-01 2000-03-14 Reflexite Corporation Multi-orientation retroreflective structure
CN1134676C (zh) * 1997-12-16 2004-01-14 瑞弗莱克塞特公司 穿孔的回射薄膜
JP3975001B2 (ja) * 1998-04-22 2007-09-12 日本カーバイド工業株式会社 三角錐型キユーブコーナー再帰反射シート
JP4225602B2 (ja) 1998-04-22 2009-02-18 日本カーバイド工業株式会社 三角錐型キユーブコーナー再帰反射シート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70493C (zh) * 2002-07-08 2008-02-20 日本电石工业株式会社 内部照明标记
CN100349022C (zh) * 2002-10-16 2007-11-14 古河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反射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4603648A (zh) * 2011-11-01 2015-05-06 艾利丹尼森公司 可操纵的多方向棱镜群反向反射片材
CN104603648B (zh) * 2011-11-01 2017-06-16 艾利丹尼森公司 可操纵的多方向棱镜群反向反射片材
CN105555608A (zh) * 2013-09-19 2016-05-04 黑拉许克联合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照明装置
US10113706B2 (en) 2013-09-19 2018-10-30 HELLA GmbH & Co. KGaA Laser lighting device
CN111247460A (zh) * 2017-08-29 2020-06-05 艾利丹尼森公司 用于基于投影机的显示系统的回射片
CN107561612A (zh) * 2017-10-17 2018-01-09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反光膜及其应用以及栅线结构和太阳能面板
CN109965460A (zh) * 2019-04-10 2019-07-05 海宁市金潮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反光挂扣及篷布
CN109965460B (zh) * 2019-04-10 2022-02-22 海宁市金潮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反光挂扣及篷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136847A3 (en) 2002-06-12
EP1136847B8 (en) 2005-10-19
US6942350B2 (en) 2005-09-13
EP1136847A2 (en) 2001-09-26
CN1265214C (zh) 2006-07-19
US20030184866A1 (en) 2003-10-02
DE60021165T2 (de) 2006-05-18
JP2001264525A (ja) 2001-09-26
HK1041051A1 (en) 2002-06-28
CA2340599A1 (en) 2001-09-15
EP1136847B1 (en) 2005-07-06
US20040196555A1 (en) 2004-10-07
HK1041051B (zh) 2007-02-23
US20020051292A1 (en) 2002-05-02
CA2340599C (en) 2010-02-16
US6318866B1 (en) 2001-11-20
DE60021165D1 (de) 2005-08-11
JP3468418B2 (ja) 2003-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5214C (zh) 三角锥形的立体角反光片
CN1539086A (zh) 逆向反射装置
CN1152268C (zh) 起纹理的回射棱镜结构及其成形模型
CN1150408C (zh) 闪闪发光的立方体角逆反射片
CN1110712C (zh) 闪闪发光的立方体角逆反射片的制造方法
CN1147741C (zh) 具有改进的在单平面或多平面上入射角的立体角制品
CN1192252C (zh) 三角锥形立方体拐角递归反射片
CN1118360C (zh) 制造用于图形表面制品的模具的方法、模具、图形表面制品
CN1092337C (zh) 逆反射片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用于该逆反射片成型的模具
CN101055325B (zh) 光学片、背光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JP4727423B2 (ja) 湾曲した反射側面を持つ三角錐型キューブコーナー再帰反射物品
CN1232838C (zh) 三角锥型立体角后向反射元件
CN1338059A (zh) 三角锥形立体角逆向反射板
KR20050110655A (ko) 재귀반사성 시트 및 물품의 제조 방법
JP3975039B2 (ja) 三角錐型キューブコーナー再帰反射素子
CN1723400A (zh) 通过局部基片应力方法制造的具有可控发散度的后向反射器
CN100501520C (zh) 面光源装置用导光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该方法使用的切削加工用车刀
JP2018072850A (ja) 再帰反射性物品を作製するための工具
JP2005049385A (ja) 副反射側面が設置された三角錐型キューブコーナー再帰反射物品
CN100347567C (zh) 光偏转元件及光源装置
CN1890586A (zh) 具有弯曲的反射侧面的三棱锥型立体角回复反射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pplicant after: Tokyo

Applicant before: Nippon Carbide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NIPPON CARBIDE KOGYO K.K. TO: NIPPON CARBIDE INDUSTRIES CO., LTD.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719

Termination date: 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