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85106677A - 生产纱线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生产纱线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85106677A
CN85106677A CN85106677.1A CN85106677A CN85106677A CN 85106677 A CN85106677 A CN 85106677A CN 85106677 A CN85106677 A CN 85106677A CN 85106677 A CN85106677 A CN 8510667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yarn
equipment
spun yarn
fri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851066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8277B (zh
Inventor
埃米尔·布林拿
尤尔斯·凯勒
赫伯特·斯塔德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Original Assignee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filed Critical Maschinenfabrik Rieter AG
Publication of CN851066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85106677A/zh
Publication of CN10082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8277B/zh
Expir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2YARNS;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WARPING OR BEAMING
    • D02GCRIMPING OR CURLING FIBRES, FILAMENTS, THREADS, OR YARNS; YARNS OR THREADS
    • D02G3/00Yarns or threads, e.g. fancy yarns; Processes or apparatus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D02G3/22Yarns or thread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blending, filament/fibre
    • D02G3/36Cored or coated yarns or thread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HSPINNING OR TWISTING
    • D01H4/00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 D01H4/04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contact of fibres with a running surface
    • D01H4/06Open-end spinning machines or arrangements for imparting twist to independently moving fibres separated from slivers; Piec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vering endless core threads with fibres by open-end spinning techniques imparting twist by contact of fibres with a running surface co-operating with suction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用摩擦纺纱器生产纱线的方法和设备。摩擦纺纱器由二个穿孔的摩擦纺纱筒组成,各有纤维输送通道,用气流输送由加捻杯气流纺纱法的开棉机组提供的单根纤维。这种双系统供给纤维给摩擦纺纱筒的优点在于,两种不同种类的纤维可以供给同一个纱线的末端。同样,由于纤维输送通道不同的倾斜度(a),摩擦纺纱筒上的纤维也有不同的倾斜度(γ)。通过这些变化,可以生产不同特性的纱线。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生产纱线或同类产品的方法和设备。
根据瑞士专利公开623    362,按照“气流摩擦捻合原理”(Offenend-Friktions-Spinnprinzip)进行纺纱的设备是人所供知的。根据原理,两个打孔的、处于低压下的摩擦纺纱筒,将在通道中输送的单根纤维纺成纱线。纤维在每个通道内沿纺纱筒的运动方向送给每个纺纱筒,这就是说,纤维供送到两个楔缝内。这样便产生一个缺点,即纱线形成点必要时必须处在辊之间的最窄处,这样,其结果是,处在该最窄处的自由空间,由于纱线末端的厚度不断变化,而处于持续的变化状态中。
这种设备的另一个缺点是,两个摩擦纺纱筒都必须打孔,并处在负压中,以便将给到滚筒上的纤维引到纱线形成点的相应楔缝中。
而且,该设备由于所述的纤维两面输入而极为昂贵,且容积很大。
因此,本发明的任务在于创造一种方法和发明一种设备,可以以尽可能简单的方式实现生产每个纱线时供给一个以上纤维的目的。
根据本发明,这一任务是通过下面将要详细叙述的措施加以实现的。
通过本发明所得的优点主要是,就是生产例如支数小于英制16支的粗纱线团,输送给开棉机组的纤维条也可以实现分离,这种分离是可以使纤维在摩擦纺纱器上储存之前单根化,这样对纺纱工序是很有利的。其次,由于从纱线末端看纤维卷取位置是前后依次安置的,这便有可能生产摩擦粗纱。这种摩擦纱线,其内部的纤维长度较短,较长的纤维位于纱线的外周;或者是,这种纱线较大长度的纤维比短纤维有较大的倾斜角度;以及,在摩擦粗纱中,纱线内部可以是合成纤维,其周边上绕天然纤维。最后,这种设备也可生产花色线。
下面,将借助于仅仅示意构造方法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根据本发明的设备(只画出一部份)纵视示意图;
图2:图1所示设备的一部份从Ⅰ方向看的侧视图;
图3和图5:图1所示设备每种变种型的部份示意图;
图4:图3所示设备的一部份从Ⅱ方向看的侧视图;
图6:图5所示设备的顶视图;
图7:本发明其它设备的示意图;
图8:图7所示设备部份顶视图;
图9:图7根据Ⅲ线的剖面图;
图10:本发明其它设备(只画出一部份)的纵视示意图;
图11:图10所示设备的一部份从Ⅳ方向看的侧视图;
图12:本发明其它设备示意图;
图13:图12所示设备(只画出一部份)的顶视图;
图14:本发明其它设备纵视示意图;
图15:图14所示设备的变种型;
图16:图14所示设备从视向Ⅴ(图17)看的另一变种型;
图17:图16所示设备从视向Ⅵ(图16)看的纵视详图;
图18:图17所示设备的部份顶视图。
图1示意出由“加捻杯气流纺纱”(Rotor-Offenend-Spinnen)而闻名的开棉机组1和2,它们各由纤维条3和4供料。对于这种供料,同样使用已知的给料板5和6以及供料辊7和8,这些共同被称作纤维供料元件。
开棉机组1和2各拥有一个配备针和齿的开松辊(没有示出),将纤维从纤维条3和4中抽出,并传送给与开棉机组1和2相连接的纤维输送通道9和10。
在纤维输送通道9和10的排出口11和12,纤维13在用13.1标的位置传送给沿箭头方向U运动的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的表面。
该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是经过打孔的(没有示出),在其里面有一已知的吸气管15(图2)该吸气管借助一接头16与一负压源(没有示出)相连接。由于该吸气管,空气通过打孔的第一个纺纱筒吸入一个由通道壁15a和15b限定的范围S中,从而,一方面空气通过纤维输送通道9和10吸入,用以气动输送纤维,另一方面,在位置13.1的纤维13通过抽吸的空气保持在纺纱筒的表面上,并被输送到处在纱线形成点18的纱线末端17。这样,这些纤维可通过纱线末端17所接收,并被捻入该纱线末端。
纺成的纱线19通过抽出辊20从抽出方向G抽出。
图2示出第二个已知的摩擦纺纱筒23,它与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一道工作。在该图2中并没有示出纤维供料元件5和6以及7和8,也没有示出纤维条3和4,而是示出了在开棉机组1和2接收相应纤维条的开口21和22(图1中只是示意)。该第二个摩擦纺纱筒23同样可以打孔,也可以配备已知的吸气管24。
摩擦纺纱筒14和23可以用已知的方式安置成可以旋转和可以
可以驱动,这在图1中是以点划线M,在图2中是以十字M和N表示的,没有示出的开棉机组1和2的开松辊的可旋转性和可驱动性,以及供料辊7和8抽出辊20的可旋转性以及可驱动性,也是已知的,在下面以十字加标志K,或是以点划线表示的轴加标志K示意出。
在图1中还以虚线和点划线表示出,在开口长度L相同时,纤维输送通道可以具有不同的倾斜度(以α角标志出)。随着倾斜度α的变化,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考虑到运动的速度U以及空气或纤维13在开口范围内的速度),纤维13.1用角度γ标志的倾斜度也可以是变化的,这就是说,随着角度α变小,角度γ也同样变小。生产纱线时,根据纤维位置角度γ的这种变化以及根据所示的双系统和用图14至18所示的变种型(后面还将进行描述),便存在着生产如下不同种类纱线的可能性
1.由至少是两种很不相同的纤维长度组成的纱线,其较短长度的纤维在纱线横截面的里面,而较大长度的纤维在外部范围;
2.在横截面里面由合成纤维,而在外部范围由天然纤维组成的纱线;
3.在里面范围和外部范围纤维具有不同倾斜角度的纱线;
4.通过间歇中断供给外部纤维,有生产花色线的可能性。
图3和图4示出由图1和图2所示设备的变种型。相应地,同样的或以同样方式作用的元件,采用同样的参考符号。
其区别在于,开棉机组1和2从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的轴向看,相互偏心安置,从而,纤维条3和4基本上可在相同高度送至开棉机组1和2。
图4所示的这些输送通道必须相互倾斜安置,以便对这种变种型纤维输送通道9和10的开口11和12前后安置(从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的轴向看)。这时,附属于开棉机组1,且向右倾斜的(以视图4的视线看)纤维输送通道以9.1标志;附属于开棉机组2、且相应地向左倾斜的纤维输送通道则以10.1标志。
对于图4中没有示出的一种变种型,纤维输送通道可以以图2所示的方式而不用相互倾斜安置,这样,从第一个摩擦纺纱辊的轴向看,开口就安置成相互有一定间距。采用这样一种变种型,由开棉机组1给到摩擦纺纱辊14上的纤维的输送行程,必然要比由开棉机组2给出的纤维的输送行程长。
图5和图6示出第二种变种型,组装在这种设备内的开棉机组1和2的开松辊是同轴安置的。
相应地,以参考符号9.2和10.2标志的纤维输送通道安置成相互错开而又倾斜,因而,从摩擦纺纱筒14的轴向看,开口11和12基本上是前后依次安置的。这些图的其它元件与图1和图2所示设备的相应,从而也以同样的参考符号标志。
为了简化起见,图6中没有划出抽出辊20和纱线19。
如对图4所作的描述,在一种变种型中(图中没有示出),纤维输送通道可以不用相互倾斜地安置成,从而,从第一个摩擦纺纱辊的轴向看,开口是以一定的间距相互安置的。
图7示出另一种变种型设备,在此,第一个摩擦纺纱器是一个摩擦纺纱盘50;第二个摩擦纺纱器是一个截头锥形辊51。
摩擦纺纱盘50是打有孔的(图中没有示出),它借助于轴52在Q方向上安置成可以旋转和可以驱动(图中没有示出)。其次,截头锥形辊51具有一封闭的外壳面;它借助于轴53在R方向安置成可以旋转和可以驱动(图中没有示出)。
两个纤维输送通道54和55(在图7只示出55)各连接在前面已描述过的开棉机组1和2(在图7-9中没有示出)上,并分别以其开口56和57(在图8中以点划线示出)以间距H抵及摩擦纺纱盘50的表面。如用角度β(图7)示出的,纤维输送通道54和55以从Q方向看是向后倾斜的位置安置在摩擦纺纱盘50的上方。这时,角度β为纤维输送通道54和55的假想对称平面E以及摩擦纺纱盘50的表面所形成。
吸气管58安在摩擦纺纱盘50的下侧(以图7的视向看),从而,从开口56和57给到圆盘50上的纤维,由于通过圆盘流入的空气,在以Q方向运动的圆盘上,输送到处于截头锥形辊和摩擦纺纱圆盘50的楔缝中的纱线形成点59。在该纱线形成点59上,纤维被绕转成纱线19,并由抽出辊20抽出。
吸气管58通过连接管61连接在负压源(没有示出)上。
在至此所描述过的设备中,由开棉机组给出的纤维,借助于纤维输送通道气动地输送至第一个摩擦纺纱器。但是,在还要用图10-13进行描述的设备中,如果纤维的后面部份仍为开松辊的针和齿所把持住,纤维在其前面的部份已为第一个摩擦纺纱器所把握住。这样,在整个过程中,纤维永远不能自由地浮动。
在图10和图11中,从圆筒的轴向看,直接在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的上方,有两个前后排列的开棉机组1和2,使开松辊(没有示出)的旋转轴K相互平行安置。
在开棉机组1和2上的排出支管70和71,构成开棉机组1和2与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之间的纤维和空气导向连接元件。在该第一个摩擦纺纱筒14中,有一如用图1-6描述过的设备类似方式安置的吸气管15.1。该吸气管15.1以其管壁15.1a和15.1b限定摩擦纺纱筒14上的抽气区S·1。在摩擦纺纱筒14上,纤维被输送到纱线形成点18的纱线末端17上。
正如前面已描述过的,第二个摩擦纺纱筒23可以配备吸气管24(在图11中以点划线示出),其前提条件是,摩擦纺纱筒也同样经过打孔。没有该吸进管24,第二个摩擦纺纱筒23就有一个连续的外表面。
吸气管15.1借助于抽气支管16与并没有示出的负压源相连接。
图12和图13所示的设备与图7-9所示设备相比,开棉机组1和2取代纤维输送通道54和55直接安置在摩擦纺纱圆盘50表面的上方。排出支管80和81分别构成开棉机组1和2通向摩擦纺纱圆盘50表面的开口。排出支管80和81与摩擦圆盘50之间的间距最大为1毫米,用H标志出。
其余的元件与用图7-9所描述设备的元件相应,从而也相应地采用相同的参考符号。
出于简化的原因,从纤维条供料元件(属于这些元件的分别有供料辊7和8以及给料板5和6)中,只示出开棉机组1和2的供料口21和22。
操作时,摩擦纺纱盘50在吸气管58.1的抽气范围内有表面速度,该速度等于或略大于开棉机组1和2的开松辊(没有示出)相应的圆周速度,这样,纤维基本上占据图13中用13.2标出的位置,并在该位置中传送给纱线形成点59。
这时,开棉机组开松辊的轴K不是非必须具有径向方向。这些轴K可以如图13中以点划线示出的那样,分开安置。
截头锥形辊51的锥度与摩擦纺纱盘50表面速度的径向减小相适应,以致于截头锥形辊的圆周速度与该表面速度相应。
在纱线形成点59的截头锥形辊51和摩擦纺纱盘50的表面之间的楔内形成的纱线19,通过抽出辊对20抽出。
其次,图14示出图1和图2所示设备的变种型,其第一和第二个摩擦纺纱筒各分成两个可相互独立地旋转和驱动的摩擦纺纱筒。这样,在图14中只示出头两个摩擦纺纱筒90和91。
再次,头两个摩擦纺纱筒90和91在内部各装备有一个吸气管(没有示出),这种吸气管以与图2所示管道15相同的方式工作。如同用图1和图2所示和所描述的那样,图14中没有示出的第二组摩擦纺纱筒(它们与第一组一道起作用)也可以是打孔的,且各装备有一个与吸气管24(图2)相应地进行作用的吸气管。
摩擦纺纱筒的传动机构以及圆筒90和91之间的轴向空隙是这样构成的:所述的吸气管可以与负压源连接起来(图中没有示出)。
其他元件与图1和图2所示设备的相应,也相应地采用同样的参考符号。
根据图14的改进型设备在工作时,开棉机组1借助于纤维输送通道9,将纤维供给离抽出辊20较近的摩擦纺纱筒90;而开棉机组2则借助于纤维输送通道10,将纤维供给安置在较远的摩擦纺纱筒91。
通过摩擦纺纱筒90和91独立的传动机构和吸气管,便存在着这样的可能性:这些一方面可以以不同的转数进行旋转,另一方面又可以以不同的负压加荷,这样,可以根据纱线19内横截面范围和外横截面范围内的纤维,施以不同的捻度,因为不仅是摩擦纺纱筒90和91的转数,而且还有其内部的负压,对纱线末端上纤维的捻度具有决定性作用。此外,两个摩擦圆筒对的缝隙宽度可以是不同的,是可以调整的。
形成纱线时,处于较远的摩擦纺纱筒91上的纤维,在纱线形成点93形成纱线的内层;处于较近的摩擦纺纱筒90上的纤维,则在纱线形成点92形成纱线的外层。
图15示出图14所示设备的变种型。从图中看出,离抽出辊20较远的摩擦圆筒对(在图15中,只从中示出第一个圆筒91)是轴向平行的,从视图15的视向看,是向上偏移的,这样,在该纱线形成点93生产的纱线部份,抽出时在纱线抽出方向G经过圆筒边棱(在图15中,只示出第一个摩擦纺纱筒91的圆筒边棱100)上拉伸。
为了防止这个纱线部份哪怕只是部份地提到(从纱线抽出方向G看)下一个摩擦纺纱筒(在图15中,只是示出第一个摩擦纺纱筒90)上,可在两个圆筒对之间安一个纱线导向元件95。
其余元件与图14所示设备的元件相应,从而也相应地采用同样的参考符号。
由于这种“经过圆筒边棱拉伸”,在抽拉辊对20和较远安置的摩擦纺纱筒对之间的纱线部份内,出现纱线应力提高的现象,这是加固纱线结构所希望的。然而,这样一种配置只适宜于纤维混合,这种纤维混合可以抗拒纱线部直接在圆筒边棱100之后(从纱线拉伸方向G看)的撕断。因而,纱线这种混合的适宜性,必须尽可能地建立。
有的情况下,在没有图示出的变种型设备中,较远的摩擦纺纱筒对比配置的较近的摩擦纺纱筒对安置得低一些(从视图15的视向看),这样,在前面的圆筒边棱上(从纱线抽拉方向G看),对离抽拉辊对20较近配置的圆筒产生制动作用。这样,较远配置的纱线形成点93上生成的纱线件(从纱线方向看),没有附加受荷。
其次,所指的“经过圆筒边棱拉伸”,不仅可以借助两个所述的变种型设备实现,而且,另外还可能使两个圆筒对以外不同的、但在图中没有示出的方式相互偏心,这样,便产生两种所述制动作用之一的制动作用。这时,圆筒对的旋转轴K并不总是必须轴向平行安置。
最后,用图16-18所示的设备生产一种纱线,其纤维在内层的捻向,与处于纱线外层的纤维的捻向相反。
设备连同附加的、后面还要叙述的部份,共包括用图14描述的部份。同样的元件也相应地采用同样的参考符号。
对图14业已描述过的部件的补充,图18还示出第二个摩擦纺纱筒96(它与离抽拉辊对较近配置的第一个摩擦纺纱筒90联合作用)和第二个摩擦纺纱筒97(它与离抽拉辊对20较远配置的摩擦纺纱筒91联合作用)。
另外,从图16和图18中看出,“较近配置”的摩擦纺纱筒90和96的旋转方向P,与“较远配置”的摩擦纺纱筒的旋转方向T相反。相应地,由于纤维输送通道总是与使纤维输入摩擦纺纱筒90和91的楔缝的通道相对,开口98和99(从视图18的视向看)相互错位安置。这时,“较近配置”的第一个摩擦纺纱筒90出口的纤维输送通道用9.3标志,其出口用98标志;向着“较远配置”的第一个摩擦纺纱筒91出口的纤维输送通道用10.3标志,其出口以99标志。
通过上面所述反向的旋转方向,供给相应的纱线形成点92和93的纤维,以相反的捻向捻入纱线19中。
这样生产的纱线有小的卷缩,直至没有卷缩。
这样,纱线里层和外层的纤维数可借助可变的纤维供应量改变。
图例说明
1,2    开棉机组
3,4    纤维条
5,6    给料板
7,8    供料辊
9,10    纤维输送通道
9.1,10.1    纤维输送通道
9.2,10.2    纤维输送通道
9.3,10.3    纤维输送通道
11,12    排出口
13    纤维
13.1,13.2    纤维位置
14    第一个摩擦纺纱筒
15    吸气管
15a,15b    通道壁
15.1a,15.1b    通道壁
16    连接头
17    纱线末端
18    纱线形成点
19    纱线
20    抽出辊
21,22    供料口
23    第二个摩擦纺纱筒
24    吸气管
50    摩擦纺纱盘
51    截头锥形辊
52    圆盘用的轴
53    锥形辊用的轴
54,55    纤维输送通道
56,57    开口
58,58.1    吸气管
59    纱线形成点
60    抽出辊
61    连接管
70,71    排出支管
80,81    排出支管
90,91    第一个摩擦纺纱筒
92,93    纱线形成点
94    圆筒边棱
95    纱线导向元件
96,97    第二个摩擦纺纱筒
98,99    纤维输送通道的出口
100    圆筒边棱

Claims (31)

1、生产纱线(19)或相同产品的方法,是将纤维(13,13.1,13.2)从纤维条(3,4)中分离出,递交给至少是一个摩擦纺纱器(14,50,90,91),用以形成纱线;纱线在至少是一个纱线形成点(18,59,92,93)上形成,所形成的纱线在给定的方向(G)抽出;摩擦纺纱器具有穿孔的表面(没有示出),通过穿孔表面抽入空气流(没有示出),纤维借助空气流传交给该表面,其特征在于,纤维在两个或多个纤维排送点(11,12;56,57;70,71;80,81;98,99)在同一个方向上传递给摩擦纺纱器。
2、按照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纤维传递给纤维排送点,从纱线抽出方向看,纤维排送点是前后依次安置的。
3、按照权利要求1和2的方法(图10至13),其特征是,纤维(13,13.2)在由纤维条(3,4)直至被摩擦纺纱器(14,50)卷取的整个行程中,基本上是机械导向的。
4、按照权利要求3的方法(图10至13),其特征在于,通过开棉器(1,2)的纤维,基本上是用气流法(Offenend-Verfahren)从纤维条(3,4)中分离出来,接着通过开棉器直接机械地传递给摩擦纺纱器(14,50),这样,如果纤维的前端已经为摩擦纺纱器的表面所把握住,那么,纤维的末端从纤维的输送方向看,仍由开棉器把持住。
5、按照权利要求1和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纤维在由纤维条中分离之后,通过输送空气流向着摩擦纺纱器的表面输送。
6、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表面上的纤维,在一基本上是伸展的和一个由纱线抽出方向看是向后(在图1中以γ角表示)倾斜的位置,在表面上竖立地传送给纱线形成点(18)。
7、按照权利要求6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一个纤维接受点的纤维,在一个与另一个纤维接受点的纤维相对地有差别地向后倾斜的位置(γ),传送给纱线形成点(18)。
8、按照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摩擦纺纱器(图10至12的14和50)的速度高于待接受的纤维(13.2)。
9、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方法(图14至18),其特征在于,纤维被用不同的速度输送到纱线形成点(92,93)。
10、按照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方法(图16至18),其特征在于,在各个纱线形成点(92,93)上的纤维,用各不相同的捻向捻入已有的纱线末端。
11、实施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之一的方法的设备,
一具有至少两个纤维分离器(1,2)和各有一个纤维排送点(11,12;56,57;70,71;80,81;98,99),
一拥有第一个和第二个为在纱线形成点(18;59;92,93)形成纱线(19)而共同起作用的摩擦纺纱器(14,23;50,51;90,96;91,97),这时,纤维(13,13.1,13.2)通过空气流(没有标志出)由纤维排送点传递给摩擦纺纱器的纤维卷取位置(没有标志出)并在摩擦纺纱器上输送给纱线形成点,
一拥有在给定方向
Figure 85106677_IMG1
上抽出纱线(19)的器具(20),
一拥有产生空气流的器具(15;24;58)其特征在于:
纤维分离器(1,2)安置成使纤维排送点(11,12;56,57;70,71;80,81;98,99)在纱线抽出方向(G)上依次前后安置,从而,纤维可传送给第一个摩擦纺纱器(14;50;90,91)的纤维卷取位置。
12、按照权利要求11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纤维分离器每个都是一个由“加捻杯气流纺纱”(Rotor-Offenend-Spinnen)而出名的、且包含一个开松辊(没有示出)的开棉机组(1,2),其纤维排出支管(70,71,80,81)构成纤维排送点。
13、按照权利要求12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个开棉机组还在纤维排出支管上附加连接一个纤维输送通道(9,10;9.1,10.1;9.2,10.2;9.3,10.3;54,55),其排出口构成纤维排送点。
14、按照权利要求12的设备(图10至13),其特征在于,开棉机组是这样安置的,从纤维的运动方向看,只要纤维(13.2)的后面部分还在开松辊中夹持着,纤维(13.2)的前面部分便已通过摩擦纺纱器夹紧在纤维卷取位置上。
15、按照权利要求13的设备,其特征在于,与每个开棉机组相连接的纤维输送通道就是一个气动输送通道,借此通道,纤维(13,13.1)可自由浮动地被输送到相应的纤维卷取位置。
16、按照权利要求11至15的设备(图5和6;12和13),其特征在于,从开松辊的旋转轴方向看,开棉机组是依次前后安置的。
17、按照权利要求11至15的设备,其特征在于,从开松辊的旋转轴方向看,开棉机组是相邻安置的。
18、按照权利要求17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纤维输送通道与有关纤维卷取位置成同一个倾斜度(γ)。
19、按照权利要求16和17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纤维输送通道与有关纤卷取位置成不同的倾斜度(γ)。
20、按照权利要求11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个和第二个摩擦纺纱器各是一个滚筒(14,23;90,96;91,97),滚筒相互几乎接触地轴向平行安置;第一个摩擦纺纱滚筒(14;90,91)是一包含一个吸气管(15)的穿孔抽吸圆筒,吸气管产生所述的空气流。
21、按照权利要求11的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个摩擦纺纱器是一个穿孔的圆盘(50),第二个摩擦纺纱器是一个与穿孔圆盘几乎接触的截头锥形辊(51),其相对的圆盘侧上,是一个产生所述空气流的吸气管(15)。
22、按照权利要求20的设备(图14-18),其特征在于,摩擦纺纱滚筒(90,96;91,97)被分成组,每个滚筒对就是一个纤维排送点(11,12;98,99)。
23、按照权利要求22的设备(图14-18),其特征在于,滚筒对可以用不同的转速驱动。
24、按照权利要求22的设备(图15),其特征在于滚筒对相互错开安置。
25、按照权利要求24的设备(图15),其特征在于,滚筒对之间有一纱线导向元件(95)。
26、按照权利要求22的设备(图16-18),其特征在于:滚筒对可以以相反的旋转方向驱动;相应的纤维卷取位置处在将纤维向纱线形成点输送的抽吸圆筒处。
27、摩擦粗纱由至少是两个基本上各不相同的纤维长度组成,其特征在于:较短长度的纤维在纱线横截面的里面;而较大长度的纤维则在纱线横截面的周边上。
28、摩擦粗纱由至少一种合成纤维和至少一种天然纤维组成,其特征在于:合成纤维被布置在纱线的内部,天然纤维被布置在纱线的周边。
29、按照权利要求27或28的摩擦粗纱,其特征在于,长的纤维比短的纤维有较大的捻回角。
30、按照权利要求27或28的摩擦粗纱,其特征在于,长的纤维比短的纤维有较小的捻回角。
31、按照权利要求27至30中之一的摩擦粗纱,其特征在于,纱线内部的纤维的捻向和纱线周边的纤维的捻向相反。
CN85106677A 1984-10-15 1985-09-05 多头供纤纱线及其生产方法和设备 Expired CN10082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HCH04924/84-4 1984-10-15
CH492484 1984-10-15
CH04924/84-4 1984-10-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85106677A true CN85106677A (zh) 1986-04-10
CN1008277B CN1008277B (zh) 1990-06-06

Family

ID=42848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85106677A Expired CN1008277B (zh) 1984-10-15 1985-09-05 多头供纤纱线及其生产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3) US4753066A (zh)
EP (1) EP0178466B1 (zh)
JP (2) JPS6197429A (zh)
CN (1) CN1008277B (zh)
AT (1) ATE48852T1 (zh)
AU (1) AU577410B2 (zh)
DE (1) DE3574883D1 (zh)
IN (1) IN16587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4999A (zh) * 2017-08-07 2018-10-09 李文雅 摩擦纺三变色彩色纺纱方法及装置
CN111996640A (zh) * 2020-08-25 2020-11-27 苏州基列德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自由端包缠纺纱装置及其纺纱工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N165873B (zh) * 1984-10-15 1990-02-03 Rieter Ag Maschf
AT391894B (de) * 1986-06-16 1990-12-10 Fehrer Erns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s garnes
US4882015A (en) * 1986-11-13 1989-11-21 Rieter Machine Works Lt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erforated body, friction spinning means using the perforated body and a friction spinning device using the friction spinning means
GB8702723D0 (en) * 1987-02-06 1987-03-11 Hollingsworth Uk Ltd Friction spinning
DE4013689A1 (de) * 1990-04-28 1991-10-31 Fritz Stahlecker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verspinnen von stapelfasern zu einem garn
DE19610960A1 (de) * 1996-03-20 1997-09-25 Fritz Stahlecker Verfahren zum Offenend-Spinnen
DE19632742A1 (de) * 1996-08-14 1998-02-19 Fritz Stahlecker Spinn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Garnes
US6065277A (en) 1998-05-15 2000-05-23 Tuscarora Yarns, Inc. Process for producing dyed spun cotton yarns having improved uniformity,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luster and yarns thus produced
AT407760B (de) * 1998-08-27 2001-06-25 Fehrer Ernst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garnes
DE10215453A1 (de) * 2002-04-09 2003-10-23 Rieter Ingolstadt Spinnerei Zuführwalze und Auflösevorrichtung für eine Spinnvorrichtung
ATE328142T1 (de) * 2003-04-03 2006-06-15 Saurer Czech Republic S R O Mehrfachkomponenten rotor-gesponnenes garn
CN115323510B (zh) * 2022-08-31 2023-09-08 徐州天虹银丰纺织有限公司 一种纤维纱线纺纱装置及其纺纱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31198A (zh) * 1967-09-11 1971-05-12
US3757507A (en) * 1968-12-31 1973-09-11 D Maxham Open end roving, spinning, and spinning and twisting methods
DE2300967A1 (de) * 1973-01-10 1974-07-11 Krupp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rzeugung von garnen aus fasern unterschiedlicher eigenschaften in einer offen-endspinnmaschine
DE2361313A1 (de) * 1973-01-17 1974-07-18 Fehrer Ernst Verfahren zum spinnen textiler fasern
US4067181A (en) * 1975-01-23 1978-01-10 Ernst Fehrer Fiber-disintegrating unit for a spinning machine
ATA169077A (de) * 1976-03-27 1990-09-15 Schlafhorst & Co W Verfahren zum spinnen von fasern zu einem faserverbund
FR2345541A1 (fr) * 1976-03-27 1977-10-21 Barmag Barmer Maschf Procede pour la filature de fibres en un faisceau de fibres
US4209965A (en) * 1976-12-21 1980-07-01 Bobkowicz E Universal spinning system
DE2803904C2 (de) * 1978-01-30 1986-07-03 Barmag Barmer Maschinenfabrik Ag, 5630 Remscheid Offenend-Spinnverfahren und Spinnvorrichtung
DE2810843C2 (de) * 1978-03-13 1986-05-07 Barmag Barmer Maschinenfabrik Ag, 5630 Remscheid Vorrichtung zum Offenend-Spinnen
DE2909615C2 (de) * 1978-05-26 1982-03-18 Ernst Dr. 4020 Linz Fehrer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s Garnes
DE3025451C2 (de) * 1979-07-25 1985-11-21 Výzkumný ústav bavlnářský, Ustí nad Orlicí Offenend-Spinnvorrichtung
DE3070087D1 (en) * 1979-12-22 1985-03-14 Hollingsworth Uk Ltd Composite yarn
DE3047987C2 (de) * 1980-01-28 1986-01-23 Ernst Dr. Linz Fehrer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s Garnes
JPS56169836A (en) * 1980-05-26 1981-12-26 Mitsubishi Rayon Co Production of fancy yarn
AT373634B (de) * 1981-05-15 1984-02-10 Fehrer Erns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s garnes
US4467597A (en) * 1981-07-25 1984-08-28 Platt Saco Lowell Corporation Method of spinning a yarn from two types of stable fibers
GB2103665B (en) * 1981-07-25 1985-04-17 Hollingsworth Uk Ltd Two component open end yarn
CS223629B1 (en) * 1981-11-20 1983-11-25 Miloslav Mares Facility for friction spinning with open end
DE3322394A1 (de) * 1983-06-22 1985-01-03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Stahlecker Vorrichtung zum oe-friktionsspinnen
DE3324001A1 (de) * 1983-07-02 1985-01-03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Stahlecker Vorrichtung zum oe-friktionsspinnen
DE3330413A1 (de) * 1983-08-23 1985-03-14 Karl-Josef Dipl.-Ing. 4156 Willich Brockmanns Friktionsspinnvorrichtung
DE3330412A1 (de) * 1983-08-23 1985-03-14 Karl-Josef Dipl.-Ing. 4156 Willich Brockmanns Faseraufloeseaggregat
DE3335065A1 (de) * 1983-09-28 1985-04-04 Stahlecker,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Vorrichtung zum oe-friktionsspinnen
DE3402566A1 (de) * 1984-01-26 1985-08-01 Fritz 7347 Bad Überkingen Stahlecker Vorrichtung zum oe-friktionsspinnen
DE3407339C2 (de) * 1984-02-29 1994-02-17 Schlafhorst & Co W Friktionsspinnvorrichtung
US4567723A (en) * 1984-04-06 1986-02-04 Elitex Koncern Textilniho Strojirenstvi Method of spinning staple fibers
IN164144B (zh) * 1984-05-18 1989-01-21 Rieter Ag Maschf
US4573312A (en) * 1984-08-23 1986-03-04 W. Schlafhorst & Co. Friction spinning apparatus
IN165403B (zh) * 1984-09-25 1989-10-07 Rieter Ag Maschf
IN165873B (zh) * 1984-10-15 1990-02-03 Rieter Ag Maschf
DE3521665A1 (de) * 1985-06-18 1987-01-02 Rieter Ag Maschf Friktionsspinnmittel fuer eine friktionsspinn-vorrichtung
IN168013B (zh) * 1985-10-31 1991-01-19 Rieter Ag Maschf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4999A (zh) * 2017-08-07 2018-10-09 李文雅 摩擦纺三变色彩色纺纱方法及装置
CN111996640A (zh) * 2020-08-25 2020-11-27 苏州基列德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自由端包缠纺纱装置及其纺纱工艺
CN111996640B (zh) * 2020-08-25 2022-03-29 苏州基列德智能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自由端包缠纺纱装置及其纺纱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577410B2 (en) 1988-09-22
JPS6197429A (ja) 1986-05-15
EP0178466B1 (de) 1989-12-20
JPS6477638A (en) 1989-03-23
CN1008277B (zh) 1990-06-06
AU4835085A (en) 1986-04-24
IN165873B (zh) 1990-02-03
ATE48852T1 (de) 1990-01-15
US4773209A (en) 1988-09-27
US4753066A (en) 1988-06-28
US4854118A (en) 1989-08-08
DE3574883D1 (de) 1990-01-25
EP0178466A1 (de) 1986-04-23
JPH0149805B2 (zh) 1989-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85106677A (zh) 生产纱线的方法和设备
CN1006471B (zh) 一种用于纤维纺的方法和装置
CN105839259A (zh) 一种纱线传送牵伸装置
CS215068B2 (en) Appliance for making the yearn
CN1609294A (zh) 具有集束装置的纺纱机
CN106360804A (zh) 实现过滤嘴香烟的烟支节段与滤棒节段组装的装置及方法
CN1602373A (zh) 带有纤维带压缩器的环形纺织机的拉伸机
CN1882728A (zh) 用于通过气流纺纱工艺制造粗纱的并条-头道粗纱联合机
CN1090896A (zh) 自由端纺纱的工艺与机构
CN205635964U (zh) 一种纱线传送牵伸装置
WO2017031609A1 (zh) 三级分梳辊的高效高产转杯纺纱方法及装置
CN1436254A (zh) 生产有类似环锭纱特性的纱线的方法和装置
CN1491303A (zh) 用于纤维悬浮液的过滤器
CN1031728A (zh) 假捻法与装置
CN1054660C (zh) 填塞卷曲合成长丝纱的方法与装置
CN101041937A (zh) 滤筛装置
CN1589341A (zh) 带有集束装置的纺纱机
CN1280465C (zh) 气流纺纱法
CN1156620C (zh) 纤维分类装置
CN1400344A (zh) 气流纺纱装置及纺纱方法
CN1712588A (zh) 紧密纺纱须条凝聚的方法和装置
CN1702208A (zh) 压力棒以及带压力棒的纺纱准备机器
CN206466747U (zh) 一种理管机纱管理顺机构
CN106435866A (zh) 一种消除涡流的转杯纺纱器
CN1422998A (zh) 借助一个纺纱转子对纺织短纤维进行纺纱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3 Decision
GR02 Examined patent app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